黄克忠介绍,1998年有关部门要将莫高窟与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这明显是违背文物保护法的”。当时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如坐针毡。为了保护好莫高窟,樊锦诗找出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此为准绳,多次向有关方面反应,慷慨陈词,保住了莫高窟。2014年年底,地方...
一、守护莫高窟60年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樊锦诗老师曾经说过:“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最近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改编创作的电影《吾爱敦煌》上映了,这部电影讲述了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有“敦煌的女儿”之称的樊锦诗老师坚守...
1962年的毕业实习,让她与莫高窟开始结缘。但到了敦煌,樊锦诗发现,除了令人震撼的石窟艺术,走出洞窟,竟是满目荒凉,周围是戈壁沙漠,交通不便,环境闭塞,无电无水,喝苦咸水,伙食不好,生活艰苦。樊锦诗在上海长大,在北大念书,这样的清苦,几乎是此前二十几年从未经历过的。由于水土不服,她实习只进行到一半就...
樊锦诗 已经在莫高窟 度过了一个甲子的时光 她的青春 凝驻在敦煌研究院那尊 近40年前创作的 名为《青春》的雕塑中 也凝驻在 莫高窟一个个绝美的洞窟 一身身彩塑 一幅幅壁画 构建出的美轮美奂的世界当中 敦煌莫高窟 从4世纪到14世纪持续千年营造
85岁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在莫高窟工作整整60年。今年这个暑假,她有些忙碌。和市民游客一同观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看望慰问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艺术家,她步入剧场时,观众自发站起来,给予热烈掌声;她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设立“樊锦诗基金”;收录个人60年的学习、研究、管理和收获...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感动中国》颁奖词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人物事迹】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坐上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戈壁...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7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再读樊锦诗——回望她陪伴莫高窟的六十年》的报道。六十年一甲子。在敦煌莫高窟,85岁的樊锦诗已工作整整60年。人们都知道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事迹感人、荣誉等身,但她反复说,她没有三头六臂,只是尽了职责,陪了莫高窟一程。“国家把这么重要的...
樊锦诗(右一)在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现场。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孕育莫高窟的华光璀璨。 在这里,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扎根大漠,将青春与满腔热忱交付,身体力行诠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她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了守护莫高窟,将敦煌学带回中国,她在沙漠一扎根就是60年,与丈夫分离19载,还在81岁捐出2000万奖金助力敦煌文化,她的一生才是值得歌颂的。说起来樊锦诗和考古结缘还是被“骗”的,1958年刚满20岁的她来到北大报道,由于时局动荡,学校延迟开学,事先不知的她,只好在北大历史学系打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