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1906-1932),语言学家、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短短26年的生命中,撰写过多篇著作,本篇摘选自《春醪集》,字句悲切间,是他关于“年青”、价值观的转变、人生悲欢哀乐的读解。 那是三年前的春天,我正在上海一个公园里散步,忽然听到有个很熟的声音向...
梁遇春全部作品:春醪集,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梁遇春散文,梁遇春:吻着人生的火,梁遇春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文库),梁遇春散文精品,吻火者,相遇,只为住进你心里,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梁遇春散文:泪与笑
花地|刘荒田:梁遇春的一点点抑郁 文/刘荒田 并不是谁都喜欢晴天丽日。《水浒》里的花石纲一节,教“农夫心里如汤煮”的,就是“烈日炎炎似火烧”。不过,散文家群体中,宣称“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艳阳的春天”的,就我所见,唯梁遇春一人。这位26岁就死于猩红热的名家的“厌恶”,不存任何形而下的动...
梁遇春的文章往往从“谈人生”起笔,像水一样随意流溢开,缓缓铺展自己的感悟和观点,中途却往往像瀑布一样,笔锋一滑,落回了“文本”的深潭,也就是为他所稔熟和孜孜不倦阅读的兰姆、哈兹里特、蒙田、艾迪生
其实我今天是想介绍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对了就是梁遇春。人物简介见百度,恕不复述。他只活了27岁,留下原创散文三十多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仅存的这些文字里窥见一个天才的小宇宙。林语堂说过文章不分好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不喜勿喷。 送TA礼物 1楼2015-08-16 09:14回复 ...
梁遇春(1906~1932)笔名秋心、驭聪,福建闽侯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梁遇春本人恐怕不会料到,自己“半梦半醉”间写下的文字,竟会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极富个性的一章。 作为上世纪20年代北大英文系的一名学生,他不是迟到,就是旷课,丝毫不珍惜与大师们亲密接触的机会。相反,倒是酒肆茶馆,甚至电车上,那些行色各...
十年来,求师访友,足迹走遍天涯,回想起来给我最大益处的却是“迟起”,因为我现在脑子里所有些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我真应该写几句话赞美它一番,同时还可以告诉有志的人们一点迟起艺术的门径。谈起艺术,我虽然是门外汉,不过对于迟起这门艺术倒可说是一位行家,因为我既...
作者:梁遇春 选自:《春醪集》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还有些只是倚着柜头,望望天色。总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
文学与人生||梁遇春 梁遇春是民国文坛的少年天才,短短26载的人生,存留作品虽不多,却以独树一帜的风格使他成为近现代以来的散文大家。 梁遇春是从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的,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两个集子。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具中西方文化...
在南国奇异而深沉的夜色中读完梁遇春先生为世人留下的两本小册子《春醪集》和《泪与笑》,很久没有体会过的痛感包裹住全身,或许酒力作了几分祟,瘟疫肆虐的日子里,想要飞到窗外去,实诚地让灵魂铺张开来,只有靠酒精和书籍。上一个让我有痛感的作家是高中时读的刘亮程。高中时的我有一派热情,在象牙塔里,为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