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每年将以杏换得的粮食,全都用来救济穷苦百姓和在外赶路缺少路费的人,一年内就散发出去两万多斛粮食。从此,董奉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杏林春暖”也誉满天下。 董奉山 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对这位“杏林始祖”的缅怀,故乡长乐的...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怀念、景仰董奉这位千古神医,在于他毕生所培植、实践的杏林文化,蕴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从医理念,体现了古代医家的优秀品质,也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董奉草堂,位于董奉山下的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草堂四周遍植杏树。(资料图片)董奉草堂外景(欧有志 摄)...
丰年为百姓们无偿看病开药,荒年赈灾济民,这就是一代名医董奉。为了感谢他的善举,人们自发地在董奉的家门口挂上一幅“杏林春暖”的牌匾,“杏林”这个典故也由此而来。医者仁心,流芳千年,“杏林精神”从此也就成为医者信仰的代名词。王至莹 摄 此后,人们留下大量文字赞誉董奉的杏林,至今庐山尚存有杏林遗迹,...
(二)杏林春暖我国古代用“杏林”来称颂良医,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呢。三国时候,有一位医术高明的老医生,名叫董奉。他对病人十分体贴,穷苦乡亲们前来看病,他不仅看得仔细,而
“医仙”董奉是山下长乐龙田村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让古代医学界有了“杏林”的别称,“杏林春暖”的故事历经两千年历史,流传至今。 董奉雕像。 “医仙”董奉 颇具传奇色彩 在“建安三神医”中,相对于“医神”华佗和“医圣”张仲景,董奉被称为“医仙”。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的诗句。
董奉与典故“杏林春暖” 董奉(200~280,一说220~280),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 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
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百家讲坛]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 选集 更多 《百家讲坛》 20241124 传世书信中的千面宋人 6 穿越生死线的范仲淹 《百家讲坛》 20241123 传世书信中的千面宋人 5 仁宗皇帝的理财师 《百家讲坛》 20241122 传世书信中的千面宋人 4 状元郎那个忙碌的夏天 ...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 董奉是三国时东吴的一位少年。 这年,他春游来到了庐山。正待领略庐山风光的当儿,忽觉头昏目眩、浑身颤抖——原来,他发病了。 他晕倒在一棵杏树下。很快,迷迷糊糊睡着了。 朦朦胧胧,他觉得有人在喂他喝汤。他缓缓睁开双眼,只见一群十多个素衣少女。正在上上下下为他忙碌着。 “你们是谁?
董奉居庐山杏林春暖● 董奉(约公元160-250),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今福建长乐)人,东汉名医,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个性化邮票:石刻——建安三神医 那时候,董奉家住在长乐西南方汇云山下一个名叫董墘村的小山村里,村里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贫苦的生活使董奉从小就很懂事...
【"杏林春暖"的由来】三国时期吴国的董奉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传说有“仙术”。他居山不种田,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