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
李百药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
就在李百药命悬一线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李渊恰好发现了杜伏威令辅公祏杀李百药的密信,这才证明李百药并非反贼同党。李渊怒气稍平,但还是以反唐罪名,将李百药流放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在流放的日子里,李百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在困境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
《途中述怀》是李百药的一首著名诗作,展现了他在旅途中的感慨与思考。诗中,李百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山水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仕途坎坷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百药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作为政治人物的复杂情感。在《谒汉...
李百药(565-648年),其先为赵人,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二,字重规,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博涉多才,词藻清赡,是北齐书的作者,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奉诏撰《齐书》,据父旧稿,兼采他书,经十年,成五十卷,…
后来杨素竟又奏请隋文帝,授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大唐军神李靖,年轻的时候曾是韩擒虎的军事学徒,和杨素身边的乐伎红拂女私奔。杨素发现此事后,不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看出李靖是个潜力股,推荐李靖出任马邑的郡丞。由此可见,杨素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便让自己戴了绿帽子,他也愿意向朝廷推荐。上图_ 杨素...
李百药呢,傻乎乎地喝了毒酒,执行任务的人以为他必死无疑。哪知当晚,李百药连连起夜呕吐,第二天身轻如燕,像没事人一样,知者无不称奇。这件事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对此,李百药通脉功39带传人李度老师表示,应该是祖师爷内力深厚,将毒力排解,这才化险为夷。由于杜伏威反复无常,唐高祖李渊本想把杜氏一...
本文李百药的五首诗作:《渡汉江》中,“客心既多绪”寥寥数字,精准捕捉了行旅中复杂难言的心境,引人共鸣。《咏蝉》里,“清心自饮露”以极简笔墨勾勒出高洁的意象,寄寓深远。《雨后》的“寂寥无与晤,尊酒论风花”,描绘出一种文人独处、与自然对话的雅致与闲愁。《送别》末句,“明日河梁上,谁与论...
李百药 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侻,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是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的儿子。幼时体弱多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百药七岁时就会写文章,父亲的朋友陆乂等人共读徐陵的文章,有“刈琅邪之稻”一语,都不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百药走上前说:“《春秋》上说‘鄅人藉稻’,杜预注解说‘鄅国在琅邪’。”客人感到非常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