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朴素、神情平和而严肃,这是同济学子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的印象。如今,67岁的李杰每天早上7点起床工作,下午到学校与学生交流,晚上“总要匀出点自己思考的时间”。是何动力让他坚持了数十年进行原始创新?未来,他又有什么“如影随形”的科学问题,将在何领域深耕?解放日报·上观...
李杰,男,1957年10月生,河南省开封人,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3-1994年为英国Sussex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2006年分别受邀在...
李杰也将这份自信传递给学弟学妹们,他鼓励学弟学妹们都去成为勇敢的追梦人:“如果有梦想的学校,一定要大胆去冲,竭尽全力。”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李杰以其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勤奋,成功圆梦同济大学。他的成功不仅仅来源于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更得益于他的勤奋与刻苦。展望未来,李杰将继续保持着这份自信与平和,在同...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原本喜欢物理的李杰选择土木工程的初心,是想将河南乡村满眼草顶土墙的简陋房屋,“都设计建造成砖房”。从大学到研究生的10年学业则让他意识到自己对于工程理论与学术探究的兴趣。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放弃更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回归校园做“书生”。在土木工程领域,地震、风灾等引起的...
李杰,1957年10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他和学生提出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他和团队创立的大型生命线工程网络可靠性分析理论,成为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和团队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城市地下管网的抗震入手,开始了长期的艰苦探索。凭借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和突出的学术成就,李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十年如一日,李杰一直奋进在结构工程理论创新的最前沿,矢志用科学理论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他和学生提出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 被引频次 19467 成果数 1314 H指数 70 G指数 109领域: 土木工程 期刊 75.1% 会议 18.6% 专著 1.1% 其它 5.2% 总计 1314篇 2010年成果数88 2011年被引量1577 全部年份 全部类型 全部作者 按时间降序 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lkali-activated materials prepared by thermochemical...
李杰:1957年生于河南开封,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他和学生提出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他和团队创立的大型生命线工程网络可靠性分析理论,成为...
人物简介:1957年10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他和学生提出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他和团队创立的大型生命线工程网络可靠性分析理论,成为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RDA方法”。领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