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书中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他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200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瓦尔特·本雅明。内容简介 法兰克学派的边缘人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论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有些奇怪的境地:饱受读解、屡被援引却依然面目暖昧,意旨难索;他对摄影、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探讨莫不如此。这一情况本身正是作者思想魅力的...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的开头,本雅明简要回顾了历史上技术进步对艺术品复制的影响,从古希腊人用来复制铜器、陶器和钱币的熔铸与压印模方法,到木刻技术第一次用来复制素描作品,再到印刷术大量复制文书为文学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中世纪还出现了铜刻版画和蚀铜版画,19世纪再加上石版,有史以来第一次让图画艺术...
品的铸造与制模手艺为起点,经过文字复制的印刷术与图画复制的版画刻印术,直到19世纪中叶、末叶的照相术、留声术的发明,最终认定,艺术复制技术从手工到机械的发展,是“量遽变到质”的一个飞跃,它引起人类对于审美创造、制作、鉴赏、接受诸等方式与态度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九艺术是指电子游戏,是在计算机数据空间中实现的,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虚拟现实等特征的超媒体艺术形态,并包括有电影、绘画、音乐、摄影、诗歌等艺术特征。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他在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艺术品由于功能的不同,导致其分...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1963年用德文于法兰克福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德国本雅明。内容简介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邹建林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被删除的一些内容,如“游戏”“表象”“第一技术”与“第二技术”的区分等,来讨论本雅明对技术的看法以及他与阿多诺的分歧。在弗洛伊德精神分...
人们可以把在此失落的东西纳入到光韵这个概念中,并指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这是一个有明显特征的过程,其意义超出了艺术领域之外。总而言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文简称《机械复制》)这本书中,灵晕无疑是本雅明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灵晕,是每一种物质形态的东西散发出某种带有生命的气息或者气韵,用本雅明的原话是:“—定距离外的独─无二显现”/“这世界周围笼罩着一种灵晕,一种在看向它的目光看清它时给人以满足和踏实感的介质。”(摄影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