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提到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朱舜水,称他为“明的遗民”。在今天的日本茨城县(历史上的水户藩),还矗立着朱舜水的铜像。一个流亡日本的中国人,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至今仍受日本纪念?那是因为朱舜水给日本明治维新埋下了种子。一、朱舜水原本的目的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浙江余姚人,明...
在朱舜水的悉心栽培下,安东守约不负众望,最终成为了日本江户时代一颗璀璨的学术明星。公元1664年之际,德川幕府开创者德川家康之孙、水户藩第二代领主德川光圀(亦名源光圀),风闻朱舜水先生德行高远,学识如渊海,遂遣儒臣小宅生顺远赴长崎,以求一会。次年,德川光圀正式发函,诚邀朱舜水前往江户(即今日之...
而直到明末清初、华夏天倾之际,才有一位真正的大儒来到日本,把最此时正宗的儒学知识传授给他们,此人也由此得到了岛国民众永远的尊敬,此人就是朱之瑜,当然后世更熟悉的是他的号---“朱舜水”。今日的东京大学农学院正门口,立有一块长条形的小石碑,上书“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的字样,这是当年执掌日本幕府...
那是因为朱舜水给日本明治维新埋下了种子。 一、朱舜水原本的目的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浙江余姚人,明末五大学者之一。东渡日本后自号舜水,以示不忘故乡之水。崇祯十一年(1638年),朱舜水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到礼部。但朱舜水见世道崩坏、政治黑暗,即便入仕也不得有所作为,故辞官不做,专注于学问。 明朝士人...
写实主义的笔法,严格意义上说是朱舜水带去的,因为明朝的灭亡就是源于知识界的“虚学”和“党争”,是思想理论界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务实学风所致。正因为如此,朱舜水才有过十二次之多的“拜官不就”。但是,其屡被征辟时所获得的“明徵君”称号,却有效地帮助他度过了海外转徙流亡时的劫难。这也从另一个...
1682年5月24日,日本“拉面始祖”、明朝最后一位大儒朱舜水于日本江户病逝,在日本德川光国私人墓园内留下了唯一一座中式土葬馒头坟,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下葬于日本德川墓园的中国人,其墓碑更是由彼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光国亲手撰写,上书“明徵君子朱子墓”七个大字,面朝中原方向,以示朱舜水不忘故明。在诸多...
朱舜水的父亲虽然得到过朝廷的重视,但也只是在多次推辞都推不掉的情况下,才勉强当官。和那些为了八股文不择手段的读书人相比,这种淡泊名利的家风,也对朱舜水的人生观产生了影响。非但如此,朱舜水和其他明末读书人还有着本质区别。八股文是明朝科举取士的标准,早就培养出了一帮只注重文章格式、不重视内容实质...
这位文化巨匠名叫朱舜水,本名朱之渝,他在中国的声名没有那么显著,因为他的文化思想主要在日本传播,开创了江户学派,日本的后醍醐天皇都尊他为老师。 朱舜水是浙江余姚人,考取秀才后,被保送到国子监成为贡生。不出意外的话,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是很轻松的。可是朱舜水还没当官,就已经把官场的积弊看得一清二楚,所以...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字鲁屿,浙江余姚人。“舜水”是他的号,也是他家乡的一条河流名字,在流落日本后,他以此为自己的号。崇祯年间,文武兼备、才华出众的朱舜水引起了礼部官员的重视,经过仔细探访考察,礼部盛赞其为“开国以来第一人”,大力推举他入朝为官。可是朱舜水却觉得官场污浊,朝廷十二次邀他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