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者生于无形 有形的事物产生于无形。点评:书中认为万物不是产生于「有」,而是产生于「无」。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宇宙的本原阶段,称之为「太易」;宇宙的萌发阶段,称之为「太初」;宇宙的成形阶段,称之为「太始」;宇宙的定性阶段,称之为「太素」;点评:书里的宇宙观。易变而为一...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宇宙的本原阶段,称之为「太易」; 宇宙的萌发阶段,称之为「太初」; 宇宙的成形阶段,称之为「太始」; 宇宙的定性阶段,称之为「太素」; 点评:书里的宇宙观。 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易变化成为一, 一变化成为七, 七变化成为九。 点评:古时候,人们认为...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
生生不穷,故谓之「易」。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盖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曰浑沦。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循之不可得,故曰「易」。序论二。 圣人取夫阴阳变化之理而寓之卦,以著吉凶、悔吝、利害、成败之说,虽非道之妙,...
太易,就是气没有脱离于混沌的状态,太初,就是出现了元气;太始,就是出现了形态;太素,就是有形的气出现了本质。这个时候,元气,形态,本质都已经具备了,但是还没有出现“彼此”,也就是万物还是混沌没有分离,它还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因此称之为“易”。易就是变化本身,它没有形态,没有踪迹,称之为“一...
《列子》: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孝经钩命诀》: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形气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
太初有气,太始有形,太素有质。太初,是从无到有的过渡。太始、太素已具形质,有了可感的象。商周之际流传至今的周易系统,即后天八卦。《易经》卦爻辞,都是在描述特定的“象”。 我们由此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的本质一并厘清。先天八卦为太易、太初阶段的高度抽象,重在先天数,数中有易,其神在爻,爻见阴阳...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宇宙天地万物形成之四阶段,气形质具备,生命由此而生,太素乃质之始,黄帝问此太素之生命气形质之理,就是《素问》名称之源,所以,《黄帝内经》就是一部探讨宇宙演化,生命规律之书。 这是一本以生命科学为本体的「百科全书」,集合了中国古圣先贤的哲学思维,对于天文、历法、地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