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经 通谷 ,陵 景山 。” 5西倾[xī qīng]: (1).向西倾斜。 【引】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6车殆马烦[chē dài mǎ fán]: 车危且马疲。形容旅途困乏。 【引】《文选·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刘良 注:“殆,...
1. 想象丰富与情感真挚:曹植在《洛神赋》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位美丽绝伦的洛神形象。她婉约多姿,如同仙子降临人间,引发了作者深深的倾慕与爱慕之情。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使得整篇赋文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读来令人心醉神迷。2. 辞藻华丽与音韵和谐:曹植在赋中运用了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洛神赋,《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
《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赋前有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今山东甄城)王,到京都洛阳朝见魏文帝曹丕。在返回封地,再渡洛水时,曹植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他想起了伏羲氏之女宓妃相传是溺洛水而死,遂为洛水之神;又联想到战国时宋玉曾有《高唐赋》、《神女...
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相传,洛神赋是曹植,=写给他嫂嫂甄氏的情书。甄氏是魏文帝曹丕的妃子,她原本是袁绍的儿媳,因为颜值太高,所以后来被曹丕抢了过去。那么当时,曹丕忙于他的霸业,曹植年纪还小,留在家里和嫂嫂甄氏朝夕相处,所以等到曹植成年以后,就对甄氏产生了男女之情。多年以后,发生了著名的“七步成诗”事件,曹植被逐出洛阳...
诗词赏析:曹植《洛神赋》 洛神赋 魏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在回鄄城的途中,曹植途经洛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作《洛神赋》。此时,曹丕的妃子甄宓已经被赐死,有史料载,原本甄宓是要嫁给曹植的,但后来曹操把她许配给了曹丕,所以出征伐关羽前的那一晚,曹丕宴酒故意叫来甄宓作陪。甄宓死后,留有遗物玉带金缕枕,曹丕便将其送给曹植,洛水一梦,曹植见甄宓姗姗而来,...
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第六段离别后思念不舍,夜不能寐,沾霜至曙,仍幻想能再见。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于是我舍低登高,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余情绻缱,不时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