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渠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公园内,又名海清北河。起于晋祠难老泉,终于汾水河。渠水蜿蜒向东纵贯晋祠,碧水涟涟,清澈见底,垒石夹岸,莎草荡漾,终年不冻。像一条翠绿的纱带,把晋祠的许多景物联系在一起。 相传这条渠道是春秋末年晋国世卿智伯瑶所开,故名智伯渠。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穿越晋祠馆区中部,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穿流而过。 春秋末期(-453年)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赵襄子晋阳城,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
晋祠之所以形成自由分散的布局方式,与智伯渠的存在有很大关系。从山门至圣母殿的主轴线与渠水交汇于会仙桥,由此水陆两组不同的空间流线相辅相成,勾勒出晋祠独特的园林空间风貌。3.智伯渠成为划历史性的事件,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水文化。智伯渠的修建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同时也...
其中海清北河即智伯渠,此渠水量最大,经挂雪桥、会仙桥、碧湖桥、锁虹桥流向晋祠外面,浇灌着赤桥、西镇、花塔、县城、古城营、大佛寺(金胜)、董茹等村庄的土地。渠名“智渠”,是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伯是爵号)为攻取赵氏晋阳城(遗址在今古城营村),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浚,...
智伯渠 创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初,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古灌溉工程。即今晋词泉水灌区。战国初,晋国智、魏、韩3家(公元前453年)围攻赵氏的晋阳城(在今晋源镇附近),于晋水上筑坝引水灌城。后人改建渠坝为灌溉工程,同时供晋阳城用水。唐代,晋阳城发展为跨汾水东西的大城, 曾建渡漕,向东城供水。
在晋祠博物馆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它垒石夹岸,碧水涟涟,莎草常青,终年不冻,像一条翠绿的衣带,把祠内许多景物串连在一起,这就是晋水干渠——“智伯渠”,它历经人间风雨春秋,见证传说沧桑巨变。为什么…
智伯渠引水灌溉的稻田,生产的晋祠大米像山西的沁州黄小米一样出名。稻谷颗粒硕大,营养丰富,米饭既香又筋道,历朝历代都是进献皇室的贡品。晋祠莲藕也是山西著名,藕茎直粗大,切开后丝长,芳香扑鼻,其色香味俱佳。 这个深藏不露的中国第一,随着难老泉的地下水位下降,也逐渐失去了传承千年的灵气。由于工农业快速发展,大量...
智伯渠,也被称为海清北河,据说是由晋国的智伯瑶所开凿。智伯瑶是晋国的一位世卿,他联合韩、魏两家一同攻打赵襄子,意图夺取晋阳城。然而,赵襄子坚守晋阳,使得智伯瑶难以得手。 智伯瑶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了水攻之计。他决定开凿一条渠道,将晋水引至晋阳城,以此来淹没城池。这就是智伯渠的...
智伯渠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是一段传奇故事的开端。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公孙吴的贤人,他聪明睿智,深受楚国君主的器重。公孙吴一直心系百姓的疾苦,他看到百姓因为交通不便而困苦,于是决定开凿一条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方便百姓的交通运输。于是,他率领众人开始了艰苦的挖渠工程。 据传闻,智伯渠的...
智伯渠 会仙桥下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它就是颇有历史的智伯渠。渠水蜿蜒向东纵贯晋祠,碧水涟涟,清澈见底,垒石夹岸,莎草荡漾,终年不冻。它像一条翠绿的纱带,把全祠的许多景物连在一起。 传说,这条渠道是 2000 多年前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瑶所开,故称智伯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