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试验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test)在特定介质条件下检验金属材料晶间腐蚀敏感性的加速金属腐蚀试验方法,目的是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和加工工艺是否合理。其原理是采用可使金属的腐蚀电位处在恒电位阳极极化曲线特定区间的各种试验溶液,利用金属的晶粒和晶界在该电位区间腐蚀电流的显著差异加速显示晶间腐蚀...
1)贫化理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析出第二相,造成晶界某一成分的贫乏化。晶界钝态受到破坏,在晶界析出的碳化铬周围贫铬区成为活化的阳极区,而碳化铬和晶粒处于钝态,成为钝化的阴极区,在腐蚀介质中构成活化—钝化微电池。该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的面积比,加速了晶界区的腐蚀。2)晶间相析出理论:对于低碳和...
1、热处理温度与时间的影响:不锈钢在能够产生晶间腐蚀的电位区,是否产生晶间腐蚀以及腐蚀程度如何,都由钢的热处理制度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所决定,即取决于受热的程度、时间及冷却速度。 750℃以上,析出不连续颗粒,Cr扩散也容易,不产生晶间腐蚀。 600-700℃之间,析出网状Cr23C6,晶间腐蚀Zui严重的。 600℃以下,Cr...
它适用于测试几乎所有类型的不锈钢和一些镍基合金因碳和氮化物沉淀引起的晶间腐蚀。不锈钢在该溶液中的腐蚀电位处于活hua-钝化区。结果裂纹在弯曲试样的放大镜下观察或用金相方法评定。该方法整体腐蚀轻微,试验条件稳定,但需要一定的经验来判断裂纹。(2)硝酸法。适用于测试不锈钢、镍基合金等的晶间腐蚀。由碳化物、O...
ICT 是一种标准化的试验方法,用于评估金属或合金在特定腐蚀环境下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ICT 试验通常包括将试样暴露在腐蚀介质中,如强酸、强碱溶液或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通过观察试样的腐蚀形貌、测量重量损失或进行金相分析等手段,评估材料的晶间腐蚀程度和敏感性。 ICT...
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在450-850ºC温度下,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大于铬在奥氏体中扩散速度,就会析出Cr23C6造成奥氏体边界贫铬,当Cr<12%时就失去了抗腐蚀的能力,产生晶间腐蚀。防止方法:a、控制含碳量(含碳量<0.03%时不会产生晶间腐蚀)。b、添加稳定剂:在钢材和焊材中加入Ti、Nb等与碳的亲和力比铬强...
这个问题要先解释下产生晶间腐蚀的条件:其原理是采用可使金属的腐蚀电位处在恒电位阳极极化曲线特定区间的各种试验溶液,利用金属的晶粒和晶界在该电位区间腐蚀电流的显著差异加速显示晶间腐蚀。 1、金属或合金中含有杂质,或者有第二相沿晶界析出。 2、晶界与晶粒内化学成分的差异,在适宜的介质中形成腐蚀的电池,晶界为...
晶间腐蚀的名词解释 晶间腐蚀是一种金属腐蚀现象,通常发生在金属晶粒之间的区域。这种腐蚀通常发生在晶界附近,由于晶界处的原子排列方式与晶内不同,使得晶界区域更容易受到化学腐蚀的影响。晶间腐蚀通常会导致金属表面出现裂纹和脆化现象,降低金属的强度和耐久性。 晶间腐蚀通常发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比如高温、...
(1)晶间腐蚀的概念:腐蚀沿着金属或合金的晶粒(体)边界或它的邻近区域发展,晶粒本身腐蚀很轻微。 (2)晶间腐蚀的特点与危害:腐蚀使晶粒间的结合力大大削弱,直至使金属的机械强度完全尚失。遭受腐蚀的不锈钢,表面看来还很光亮,但轻轻敲打,就会碎成细粒,并可见细粒表面发生颜色改变(锈迹斑斑)。此种腐蚀隐蔽性很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