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壮族春牛舞在南宁市江南区的江西、吴圩、苏圩、延安各镇盛行,尤以苏圩镇为代表。此舞蹈是春牛贺年队在春节期间到各村贺年时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套路丰富。遗产信息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遗产名称:南宁壮族春牛舞 所属性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138 申报人/申报单位...
春牛舞以打击乐为伴奏乐的民间舞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主要乐器有小京鼓、小京钹和小京锣等。锣鼓按用处可分为闹棚锣鼓、演员出场锣鼓、念白锣鼓、表演锣鼓、结束入场锣鼓等五段鼓点伴奏音乐。春牛舞的主要道具有“春牛”、“犁”,一般由三个演员参与,两人扮舞牛,一人扮演农夫。舞牛者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
舞春牛广泛流传于粤北山区韶关市全境,含武江、浈江、曲江三区及乐昌、仁化、乳源、南雄、始兴、翁源、新丰县七县(市),也有叫“闹春牛”、“跳春牛”或“春牛舞”,是一种有人物角色且边歌边舞的民间舞蹈,在当地的汉族、瑶族中都十分盛行。舞春牛据传清康熙年间已在粤北山区农村流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春牛舞,是农民渴望风调雨顺,祈求五谷丰登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活动。舞蹈时,以道具模仿牛劳作、休息等各种动作,配以春牛歌等民间小调,气氛欢快,诙谐有趣。旧时县官每逢开春,便带僚属和县民,肩挑祭品,牵着牛到五谷庙祭祀神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后,县宜下田扶...
舞春牛,作为一种牛文化,属农业文化的范畴,在西林县壮族民众中仍一直被保留着,也是其春节习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简介 所属地区: 广西 · 百色 · 西林县 文化遗产名称:壮族春牛舞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 详细介绍 图案 “春牛”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
新民春牛舞 新民春牛舞是垫江县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这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的寓意。主要流行在我县新民镇、桂溪镇和坪山镇三个地方。是旧时在传统灯彩,老百姓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也叫茅牛舞、玩茅牛。
新民春牛舞也叫茅牛舞、玩茅牛(历史上垫江人把耕牛称为“毛牛”,春牛舞中使用的道具牛扎制的时候用的是茅草,因此得名“茅牛”), 是垫江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主要流行在新民、桂溪、桂阳和坪山一带。新民春牛舞的起源与远古时期人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祈求风调雨顺、...
在河源,春牛舞主要流行于连平县与紫金县。 连平县溪山镇地处粤北山区,属于丘陵山地地带,耕地面积小,历来依靠牛耕作以减轻劳动强度。当地村民对牛非常爱护和崇拜,并视牛为吉祥物,认为牛可以带来好运,驱逐邪气,因此,自明崇祯七年(1634)连平建州以来,当地春节常以“春牛舞”的形式拜年,祝福五谷丰登,幸福平安。
春牛舞的唱词赞美耕牛,颂扬农事,表达人们对丰收的期盼。1949年后,连州文工团对春牛舞进行了改编创新,如《山村春早》、《春花吐艳》获奖。春牛舞源于明代,盛行于晚清,主要在春节和元宵期间表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早期春牛是泥塑,后来用竹篾和纸布制成,充满了乡土气息。在广西壮族地区,春牛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