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西安易俗社推出了“易俗社·梨园夜”。这个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力求探索“戏曲+旅游”新模式,开辟“戏曲+”新路径。易俗社95后演员张倩在剧中饰演“海棠花”一角。易俗社百年博物馆的前庭处,恰好有株海棠树。“只留芬芳在人间,不求硕果于自身”,多年来,海棠花的品格激励着易俗社的成员们,...
易俗社(英文:Yisu Society),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282号,由李桐轩、孙仁玉等人于1912年创立。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社,也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1912年8月13日,李桐轩、孙仁玉等建立易俗伶学社。1912年下半年,戏曲名家陈雨农加入了易俗社秦腔改革。1917年...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为著名的秦腔科班。创始人孙仁玉。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易俗社 外文名称 guyi Agency 原名 陕西伶学社 类型 秦腔科班 创始人 孙仁玉 影响 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 ...
易俗社西安古秦腔剧社 易俗社,是中国最古老的秦腔科班剧社,是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易俗社原名叫易俗伶学社,后更名为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由李桐轩、孙仁玉等受辛亥革命感召的166位文人志士创立。剧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是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编、导、演于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
秦腔是刻在陕西人血脉里的文化,歌颂着西北人民耿直爽朗的性格。易俗社是秦腔老字号,历经18任社长。第一任社长:杨铭源 杨铭源(1878—1926),字西堂,陕西宜君人。1912年7月1日成立陕西易俗伶学社(后改名陕西易俗社)。第二任社长:李桐轩 李桐轩(1860—1932),陕西蒲城人,清末贡生,易俗社主要发起者和筹建...
西安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原名“陕西伶学社“,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也是著名的秦腔科班。 易俗社旧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老剧场 易俗社博物馆 著名戏剧家田汉称赞易俗社是“中华戏曲第一剧社”,并将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
易俗社创始于民国元年(1912年),至今戏剧科已毕业七次,学术科高小毕业六次,初小毕业九次,现以演戏分两组:甲组多为第一至第七班毕业未离社之学生,乙组皆第八、第九及第十班未毕业之学生。社长由社员中选举,十九年(1930年)至二十年(1931年)夏为胡文钦,二十年(1931年)秋至二十一...
1951年,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西安易俗社改为公营。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汪锋等到会祝贺。自此,易俗社迎来了新的曙光、新的生机,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国有剧团,并打开了几十年的门禁,开始吸收秦腔女演员孟遏云等入社,成为第一个招收女演员的秦腔剧社。易...
从一座社,看一座城。秦腔艺术在守住根本、复排经典的原汁原味传承之外,还从戏曲的丰厚传统中寻找到更多可能的创新表达尝试:3D电影版《三滴血》被推上银幕;虚拟数字人“秦筱雅”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出道”,在二次元“赛道”大放异彩;打造出中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