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1930-1934 易俗社创始于民国元年(1912年),至今戏剧科已毕业七次,学术科高小毕业六次,初小毕业九次,现以演戏分两组:甲组多为第一至第七班毕业未离社之学生,乙组皆第八、第九及第十班未毕业之学生。社长由社员中选举,十九年(1930年)至二十年(1931年)夏为胡文钦,二十年(...
2023年8月,西安易俗社推出了“易俗社·梨园夜”。这个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力求探索“戏曲+旅游”新模式,开辟“戏曲+”新路径。易俗社95后演员张倩在剧中饰演“海棠花”一角。易俗社百年博物馆的前庭处,恰好有株海棠树。“只留芬芳在人间,不求硕果于自身”,多年来,海棠花的品格激励着易俗社的成员们,...
易俗社(英文:Yisu Society),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282号,由李桐轩、孙仁玉等人于1912年创立。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社,也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1912年8月13日,李桐轩、孙仁玉等建立易俗伶学社。1912年下半年,戏曲名家陈雨农加入了易俗社秦腔改革。1917年...
《陕西易俗社新论:1912—1949》,郭红军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23年9月版。创始人之一李桐轩曾言“戏之臧否,恒视蓝本”[2],极言剧本之于演剧的重要性,因此,诸创办同人及社内成员长期视“编辑物为易俗社之命脉”[3]。在民国37年间,易俗社涌现出一批卓有成绩的编剧,建社初期,易俗社首先发起人李桐轩...
虽然易俗社拥有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充当编剧,写出了数量巨大的高品质剧本,但是再好的剧本,没有好演员呈现在舞台上,它只能是一个文学作品,而不是秦腔艺术。易俗社从成立的1912年招收第一期学员以来,直到1949年招收第十四期学员,共招收十四期大约六百多名学员。这六百...
西安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原名“陕西伶学社“,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也是著名的秦腔科班。 易俗社旧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老剧场 易俗社博物馆 著名戏剧家田汉称赞易俗社是“中华戏曲第一剧社”,并将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
易俗社西安古秦腔剧社 易俗社,是中国最古老的秦腔科班剧社,是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易俗社原名叫易俗伶学社,后更名为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由李桐轩、孙仁玉等受辛亥革命感召的166位文人志士创立。剧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 - 河北省定州市大辛庄镇
这“二刘一沈一路苏马”合称“易俗社六君子”。刘迪民,湖北郧阳人,他与刘箴俗并称“二刘”。早期易俗社双生双旦的剧目,均由“二刘”主演,虽然二人同属小旦行当,但在同一剧中刘迪民往往饰演性格端庄、偏重唱功的角色,刘箴俗则饰演性格活泼、偏重做功的角色。刘迪民的艺术生命也较刘箴俗更长,1924年刘箴俗病故...
易俗社旧门 当时的社员们一起在庭院内种下无花果、夹竹桃等花草,正中植一海棠树,寓意开枝散叶。海棠花就此成为易俗社的社花,一代代演员也正如海棠荣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旦角演员刘箴俗便是这戏楼内盛开的第一枝花。 最初,易俗社将他拒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