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将佛陀说法的一代时教,用“五时八教”来概括,八教中的“化法”四教为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此四教中,都讲四谛之法,但层次不一样;分别对应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及无作四谛。(《涅槃经》中有讲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及无作四谛)生灭四谛是三藏教所谈,三藏教就是平常所说...
我国天台宗智顗所立四种四谛之一。又作无生灭四谛。天台宗判立藏、通、别、圆四教,无生四谛系通教之说,认为因缘诸法,悉皆幻化,当体即空而无有生灭,以此观苦、集、灭、道四谛,故称无生四谛,以别于藏教之‘生灭四谛’。(一)苦谛,谓观一切生死皆空,而无逼迫之相。(二)集谛,谓观一切惑业皆空,无有和合...
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证入中道之理。与后别圆二教是同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一苦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
通教无生四谛 摘自:三藏法数 - 明·一如等 撰 更多:https://www.bmcx.com/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
如果大家看到有佛教的著作里提到的“五时八教”,就是指天台宗的教理思想。智者大师之所以能够理解佛陀教化众生的方式,是因为他自己证悟法华三昧,乃至华顶降魔之后真能体悟到佛陀讲法度众生的一种强大的悲心,无论从他的言行举止的方式上,还是从教法的内容上,佛陀都给予
2491《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68 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 93 2024-01 2490《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67 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 88 2024-01 2489《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66 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 95 2024-01 2488《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65 七科道品之间的关系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67 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 354 2024-0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66 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 372 2024-0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65 七科道品之间的关系 368 2024-0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64 正精进,正念,正定 ...
四谛的苦谛 四谛中..四谛的苦谛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
一切在所生处众生皆应有集圣谛。所以者何。以集故生诸趣中。若苦灭是圣谛者。观灭者说断灭者。皆应有灭圣谛。若道是圣谛者。缘一切有为道者皆应有道圣谛。梵天。以是因缘故。当知圣谛非苦非集非灭非道。圣谛者。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名集圣谛。于毕竟灭法中知无生无灭是名灭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