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沈建中已为施蛰存编著过系列读本,除了前文提到的《北山谈艺录》等,还有《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闲寂日记、昭苏日记》《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才打开施蛰存这扇研究金石碑版的“北窗”,从而对施蛰存毕生学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编者在《近楼受教似“学徒”》中提及在北山...
施蛰存 [ shī zhé cún ] 生词本 详细释义 施蛰存 [shī zhé cún]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详细释义 热搜字词荷尔蒙 救世主 簸箕掌 感叹号 班干部 三生石 ©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
施蛰存先生(1905—2003),张香还摄于1999年11月初 那一年,沈从文先生南来,住在苏州九如巷。我在他那里耽了两个半天。临别时候,他一再嘱托的一件事是去看望巴金先生,再一件事,也就是去看望施蛰存先生了。这两位前辈,在我的少年时代,产生过影响的是巴金的作品;至于施蛰存,我始终没有读到过他写的一本又...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后转大同大学、震旦大学。1932年起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 ,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
王兴康:1956年生,编审,施蛰存的研究生,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 张文江:1956年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施蛰存的研究生,著有《钱锺书传》《管锥编读解》、《古典学术讲要》等。 沈建中:1960年生,长期在银行工作,施蛰存晚年学术助手,编撰出版了《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北山楼金石遗迹》...
施蛰存(1905-2003),名德普,字蛰存。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文学新感觉派作家、翻译家、学者,华东师大教授。施蛰存一生著述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抗日时期主要是散文创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主要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
以至于施蛰存在1991年8月9日给笔者的信中说自己是“出土文物”,“想不到近年忽又‘走红’,亦颇感青年人好奇好古”。最早最有影响的研究,是吴福辉发表在《十月》1982年第6期的《中国心理小说向现实主义的归依——兼评〈春阳〉》,肯定了“施蛰存小说不乏佳篇”。之后是严家炎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11月19日,恰逢施蛰存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撰此文以纪念施老先生和我的父亲。1997年2月25日,张伟拜访施蛰存 愚园路上开门迎客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对于他的评价,多引自他的戏言,一辈子开了四扇窗:“东窗”研古文、“南窗”写小说、“西...
在唐代才逐渐成熟的绝句律诗,据施蛰存讲,绝句的“绝”字,起源于晋宋诗人“四句一绝”的概念。可宋代以后的诗家,认为“绝”即“截”,绝句是由律诗割截一半形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并非如此,绝句的形成,早于律诗。”施蛰存认为,在唐代人的观念中,凡是遵守对偶、和声、协韵规律的诗,都是律诗,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