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创作《粒粒皆辛苦》纸本设色 105cm × 65cm。1964 年,创作《说红书》。1989 年,作品《母亲》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获银奖、齐白石奖。1991 年,获上海文学艺术成果奖。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方增先是一位勇于改革、独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
结婚时,年仅29岁的方增先已在画坛极富盛名。1955年,作品《粒粒皆辛苦》发表后在全国画坛引起震动。从此,画坛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新浙派人物画”。几年后他所著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出版后大受欢迎,重印三版,卖出36万册。当时不论是学油画还是学国画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册。 当时的方增先究竟多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诗人李绅以《悯农》为题的第二首,主要通过描写农民劳动的辛苦来说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后来常被用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果实。方增先先生的这幅国画作品,便以诗的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为题目,直接表明他创作这幅作品的...
《粒粒皆辛苦》是方增先24 岁时创作,描画了一位北方农民捡拾麦穗时的专注神情。画中人物透视准确,神态生动,笔墨层次丰富,线条刚柔并济。他结合伯里曼的素描方法,把人体理解为几何体,弱化明暗表现,以墨线为骨,仅用水墨就营造了立体的效果,其中用淡墨表现体积结构,可知其求新求变与善于思考。从此之后,方增先...
🎨 作品背景:《粒粒皆辛苦》是方增先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幅国画,这幅作品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深情赞美。🌾 画面内容:画面中,一位老农蹲在地上,伸出手臂捡拾散落在地的麦穗。背景是两辆装满小麦的驴车,毛驴吃力地拉着车向前移动。老农左手拿着鞭子,同时捡起掉在地上的麦穗,形象...
《粒粒皆辛苦》创作于1955年的6月份。在此之前,方增先随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组织的“敦煌考察团”去了西北考察,归途上常看到北方农民在田地里收割小麦的情景。再加上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6个年头,国家百废待兴,国家要建设,自然离不开人,而人都离不开吃饭。因此,要建设富强的国家,首先就要保证人...
《粒粒皆辛苦》作者:方增先,创作年代:1955,规格:105×64.5cm,材质: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粒粒皆辛苦》 作者:方增先 创作年代:1955 规格:105×64.5cm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作品简介: 方增先,1931年生于浙江兰溪。50年代初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并留校任教。有感于当时中国人物画面临的现实课题,他立志专攻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三季第六集邀您共赏画家方增先创作的人物画《粒粒皆辛苦》。节目将于2月28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首播,科教频道(CCTV-10)次日18:45档重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千古名句 方寸定格
如图是方增先于1955年创作一幅农民劳动题材作品《粒粒皆辛苦》。这一作品 借鉴了当时西方主流画作的基本风格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案]D [答案]D [详解]1955年描绘农民珍惜粮食,颗粒归仓《粒粒皆...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在上海美术学院展区,策展团队打破美术馆的概念。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突破了美术馆的范畴,整个美院广场包括美院的教室、走廊,都有老师和学生们的作品。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区由“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百年红色美术文献展”、“上海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2021年上海美术学院优秀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