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诗人李绅以《悯农》为题的第二首,主要通过描写农民劳动的辛苦来说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后来常被用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果实。方增先先生的这幅国画作品,便以诗的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为题目,直接表明他创作这幅作品的...
粒粒皆辛苦方增先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通过描写稻谷从播种到收获的生长过程,表现了农民的勤劳与智慧。全诗结构严谨,语言平易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两个比喻突出了农民辛苦劳动、丰收后又要流汗的事实。农民费尽心血、日夜操劳,终于换来丰收的喜悦;但还得继续辛勤劳动...
米勒的《拾穗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艰辛生活,而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则赞美了农民的勤劳和新时代的精神面貌。画中老农的手,虽然粗糙,却是创造财富的象征,身后的满载丰收的马车象征着劳动的回报与美好生活的实现。老农的形象平凡而质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俭、质朴和善良,如同家乡父兄般的亲切。
粗大的手、低垂的头,暗示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远景中,农民们在监工的皮鞭与呵斥下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交给不稼不穑、脑满肠肥的贵族们却只能靠捡食麦穗维持生计,何等悲凉{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则是歌颂了中国农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与新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那双粗糙的大手是劳动者的手,它创造了丰...
粒粒皆辛苦(国画)68×97厘米 方增先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原标题:方增先:《粒粒皆辛苦》赏析 方增先,1931年生,浙江兰溪人。1949年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专(即中国美术学院),1953年毕业留校并入研究生班,1955年起在该校国画系执教人物画。1978年起任浙江省美协副主席,1983年调至上海中国画院、1984年出任副院长,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