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先导,持续实施“双一流”建设行动计划,部署推进高峰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为优化专业和学科规划,先后成立机器人研究所、生命与医学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网络安全研究所,新增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10个国家级紧缺稀缺学科。湖南工商大学秉持“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与理科融合发展思路,以...
大学之“大”,不是指“大楼”,而是“大师”,更重要的是做“大事”,要面向未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肩负更大的责任。东南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理医文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2022年120周年校庆之际提出了建设“有使命、有情怀、有格局、有品质”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三是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主动应对国际竞争。高校要勇挑重担,发挥国际合作交流桥梁纽带作用,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以国际交流赋能人才培养。要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力度,开设国际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加强师生国际交流,积极推动学位项目的国际化。《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08日第4版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高校如何发挥支撑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5位代表委员,同时也是大学书记、校长,提出了建议,来听他们怎么说——来源 | 综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的具象和现实体现。大学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载体的作用,努力提升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扩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面。当下以人工智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创新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全力推进高质量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作者:李平系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
如印度,一些大学的信息、软件方面人才培养一度超前于其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水平,造成人才外流到美国硅谷等地,当信息产业成为全球性趋势时,人才自然而然陆续回归,“恰逢其时”派上了用场。这启发我们,东北高校培养人才应当在把握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基础上“适度超前”,这样,等产业真正完成转型升级,人才储备才能“水...
高校应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性支撑 作者:余乙兵(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
高校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 作者:姜泽廷(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高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新...
依托高校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为创新人才营造交流空间,为初创企业打造孵化平台。其二,强化创新生态涵育,构建多元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和创新研究高地。构建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