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故: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最为高涨的1919年,胡适却突然提出了要“整理国故”的号召。此论一出,便引起争论。有人热烈响应,并身体力行,使“整理国故”运动取得了至今仍令人赞叹、堪称丰硕的学术成就。 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始终是焦点问题,整理国故的目的是为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1919年12月,胡适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随后学术界出现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整理国故运动,这一运动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再造文明”。可见,整理国故运动( ) A. 彰显出思想解放中的理性精神 B. 仍因循中体西用的陈腐观念 C. ...
整理国故是对国故、国粹研究的主张。一般认为,整理方法始于傅斯年,理论主张始于胡适,风气始于章太炎。胡适在1919年发表《新思潮的意义》,强调用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国故。后来逐渐形成以考据方法从训诂、校勘、辑佚、辨伪等方面去整理古书、研究国故的风气。整理国故在史料保存与挖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近代史学的发...
🚀而认知上的跃迁更是整理国故的关键。如果认知不能超越现有水平,那就意味着我们依然在原地徘徊,无法跳出原有的泥淖。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中国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价值就显得有限了。🌐每一代总结前朝经验时,往往都会打上标签,如腐败透顶、作奸犯恶等。这种标签是否合理暂且不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后代并没有...
民国新派学者在最初论证整理国故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时,基本不存“打倒旧文化”之意,但到北伐前后几年间却转变了态度,将整理国故与破坏性的“打鬼”联系起来。四川大学罗志田教授在《从治病到打鬼:整理国故运动的一条内在理路》一文中指出,实际上,...
“整理国故”是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新潮》杂志针对国故、国粹研究提出的主张.其后经胡适提到“新思潮的意义的高度”作为对待处理传统学术思想的态度方针.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整理国故运动”. 整理国故运动作为20世纪20年代遍及大江南北的文化思潮,不是历史的退步而是民族文化传统顽强生命力的要求.不管...
1922年胡适退出《新青年》,另办《努力》周报,新文化阵营公开分化,他在《读书》杂志以及随后创刊的《国学季刊》上鼓吹“整理国故”,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诱青年人“踱进研究室”、埋头故纸堆,脱离现实斗争的作用,围绕“整理国故”问题,新文学战线内发生了一些斗争。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许多作家都反对胡适的“整理...
在胡适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他明确指出了整理国故的三大策略:首先,胡适倡导“历史视野的拓展”,意在超越传统朴学的局限,不再仅仅局限于儒学经典的义理辨析,而是将古代的野史杂谈、民间传说乃至“三教九流”的文献都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这样的拓展不仅丰富了研究内容,而且填补了诸多历史空白...
虞云国|吕思勉:以新方法整理旧国故 吕思勉说过:“以一种新文化,替代一种旧文化,此新文化必已兼摄旧文化之长,此为辩证法的真理。”他心目中的新史学也理应如此新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形式除了借鉴外来学术传统的长处外,尤应从自身学术传统中寻找出发点和生长点,包含从自身传统继承下来的合理因素,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