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圣人”与庙堂天子之间的摩擦,似乎是历代读书人都逃不过的一个难题,最后大都是前者败北,这也是在中国持续千百年的道统与政统之间若即若离关系的一种表现。参考文献 1、肖金:《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2、刘真武:《嘉靖初年大礼之争与皇权的强化》,《湖北大学学报》198...
这样的转变,正好体现了士大夫对待立功和立言的不同态度。道统与政统,立功与立言,士大夫选择的改变,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这一转变,又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地位提升,立功追求 明清以前,士大夫有着三大人生理想和极致追求,包括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是最难完成的任务,它要求士大夫以传承儒学和创新儒学为己任...
“政统”是指政治和社会的传承和维护。政治和社会是互相联系的,不同于“道统”的文化和道德传承,“政统”更关注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传承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前途。 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传承和维护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例如,中国古代有“一统天下”...
这种追求具化到现实中,就是"道统"与"政统"的实践。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环境的演变,士大夫们从积极追求建立功勋的立功,逐渐转变为坚守道统的立言 立功与立言,作为儒家士大夫们的信仰与追求,很多时候是合二为一的。往往能够建立功勋的人,也会有自己的著作传世。在封建王朝时期,这一现象最突出的朝代是宋朝。如...
在中国的制度中,政统是积极主动的,而道统是消极被动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但当皇权控制整个国土的时候,他们怎么能隐藏起来呢?皇权可以“焚书坑儒”,可以兴文字狱,可以在一个时期内完全阻碍道统。孔子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即只要在同一个世界上,道统和政统实际上是...
牟先生肯定儒学的“道统”,强调以“道统”来接续民族文化生命之大本大源,同时,牟先生还力图把儒家的道德精神(道统)落实于“外王”的事业(政统)之上,并演绎出“新外王”,即发展科学(新学统)和推动民主建设(新政统)。在牟先生看来,“外王”是离不开“内圣”的,科学(新学统)与民主(新政统)的建设是没有办法...
在葛先生看来,这种道统与政统的分离源于政统与道统的不同价值取向,政统希望道统偏向于吏,而这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延续韩愈思路的士人的激烈反对,而这种分离的最集中的冲突表现在王安石变法上,以政统为基础的改革派与以道统为基础的保守派上的政治较量。道统拥有如此强的力量葛先生认为是道统有了过去没有的...
构成了“道统”,而“规诲箴谏”即在其“教”之中。政统与道统的这种传统关系,在古人看来具有一种反“专制”的意义。武丁“必交修余,无余弃也”之言、前引卫武公倾心寻求臣民的“交戒”、“训导”之语,也反映了君主在寻求规诲箴谏时被认为是正当的战战兢兢态度。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规谏”在后来...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道统”和“政统”的互动、变化及发展状况 早先,中国古人究天人之际,初步形成人文观念,而在当时,还没有清晰的“道统”和“政统”观念,只有依附于宗族血缘关系的人文理念。黄帝之后,才有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的萌芽,至尧舜时期,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形成,便有了德政合一的观念,当时,是“道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