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监 [ juān jiā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uān jiān ] 指明清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明景帝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代因之。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百科释义 报错 指明、清两代出资报捐而取得监生资格的人,始于...
保守的绅士们越来越多地控告,捐监过程中不断增多的牟取暴利的行为,加上人们一贯认为捐监制度确实抽走了地方所需要的粮食。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在1749年严格地限制了这个制度的执行范围,并且在1766年全部废除了捐监制度(在取缔捐监后不久,他的担心就证实了。在18世纪70年代末期的西北地区,由于禁令的临时放松,使...
捐监 首页>汉语词典 《捐监》 词语捐监 拼音juān jiān注音ㄐㄩㄢㄐㄧㄢ 解释1.指明清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明景帝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更多:https://www.bmcx.com/,称为例监。清代因之。 其它“捐”字典“监”字典
捐监,历史官职:捐监,捐监职责,捐监历史职官, 明清捐纳事例之一。指由生员或普通身分之人捐纳钱粮取得监生资格者。初推行于明景泰(1450—1457)年间
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锦上书乾隆皇帝,请开甘肃捐监。 清乾隆 国子监琉璃牌坊 捐监,是为想入仕途的有钱人提供渠道的一种制度。只要捐纳规定数额的钱粮即可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参加应试后便可为官。这种制度利弊兼有,好处是为朝廷储存粮食,既可赈灾又可做战时储备;但由于各地标准不一,选拔的官员多数素质不高,所以...
甘肃捐监冒赈案,是清代乾隆年间甘肃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伪造灾情、侵吞赈银的大案。因此案贪污数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牵涉官员之广,“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被后人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清廷对此案高度重视,对涉案官员的处理十分严厉。
为了筹集赈灾资金,王亶望推出了“捐监”制度,即捐款可以获得国子监名额。与以往的惯例不同,王亶望明码标价,每人47两白银。仅仅三年时间,他就捞取了600万两白银(当时甘肃一年的税收才80万两)。为了掩盖这一巨大的贪腐行为,王亶望拉拢了从陕甘总督到各县知县和县吏的所有官员,让他们都收了银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
汉语词典> 捐监 1.指明清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明景帝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代因之。 国语辞典 注音ㄐㄩㄢㄐㄧㄢˋ拼音juān jiàn 繳納財物為監生。起於明朝景帝年間,最初只限生員,後平民亦可納貲為監生,稱為「例監」,此制一直沿用到清代。
捐监:指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明清两代都有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按规定,只有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学习。所谓贡生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入监学习的人。所谓荫生就是依靠父祖的官位取得入监资格的官僚子弟。当然,监生还有一条通道,即可以用钱捐到入监学习的资格,这种监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