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译文】 因“关注者的思想上不作关注,即没有关注”。世上不作关注的人,物不可以称谓没有关注;也不可称谓没有关注者。没有概念了;没有概念的人,物不是概念,关注不是概念,关注与物合为概念(论说不作关注考察的人,只有物,没有概念物,...
第三章 指物论 1.指非指 【原文】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解释】万物莫不有所指,而所指并非为万物的实相。公孙龙这一篇文章一开头就把要点给讲出来了。凭着前面两章和这一句话,已经能够知晓,公孙龙已经是得道的了,已经明心见性了的,他已经传承了孔子的心法了的。 古代有句很有名的话:指月之指非明月。圣...
而在公孙龙的这一篇里面,“指”不仅仅是一个意思,也常常被借用来表达其他意思,这也是比较麻烦的地方。比如“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指”是表示事物的共相,第三个指表示具体所指的个体事物。这句话的直译意思是说,事物无不是由共相所表现出来,但是共相并不是具体事物本身。这是什么...
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
指物论 作者:公孙龙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
《公孙龙子》指物论原文及译文作者:公孙龙一切事物都有所指,但所指不等于事物本身。世间没有所指,那么事物就无法被称为事物。如果没有所指的存在,那么世间有所指吗?指是世间所无的,但物却可以被称为指吗?所指,是世间所没有的存在;而物,则是世间所有的存在。用世间所有的存在来作为世间所没有的存在,这未必合适...
首先,论题一定是正确的,且不仅“指非指”是对的,而“非指非指”也是对的,故有庄子【齐物论】之“以指喻指之非指也,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且较“指非指”而言,“非指非指”则更高一筹。公孙龙所长,不出名实之辩,而天下未能与争。此篇《指物论》其本质亦为名实之辩。故物者,实也。指...
我认为庄子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公孙龙思想的,因此如果自己也从【齐物论】相关文字去思考时,至少不会是走向一个死胡同。今年2月第一次解析《指物论》,以“指”为指代,或者名字,以“非指”为其否定,即没有指代,或者没有名字。全文以解释通顺为目的并完成解析。两周前第二次解析《指物论》,以...
且看以证明文格式逐段解析人类第一篇证明文《指物论》。一、“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开篇即论点,明确要证明的是“物”与“指”的关系,以及“指”的特殊之处。二、“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这句是全篇赖以立论与推理的常识、前提、条件!我们将其单独成段!仅仅解读这句话很简单。但为说明中国文化...
试解《指物论》 《指物论》是中华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力作之一,也是难得的哲学名篇。由于古汉语的文法表达与现代汉语差异很大,以及哲学思想的抽象性,后人解读起来颇费力气。近现代很多知名学者均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