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官职,属于谏官的一种。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左拾遗隶属于中书省,右拾遗隶属于门下省,各自负责不同的事务。作为拾遗,他们的职责是发现并指出朝廷中的遗漏之事,重新启奏,直到问题解决。
如果我们再加上那些有职无位的属官,就会发现,拾遗的任命全都是擢拨任命的。还有一点比较有趣,那就是宰相的直系亲属以及之前跟过宰相的幕僚也不能担任拾遗。 例如元和九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被任命为右拾遗,由于百官的反对,最终被安排在秘书丞的位子上,由此可见,拾遗选任的难度和严苛。 三、结论 了解完这些之...
拾遗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谏官职位,其设立始于武则天垂拱元年。这一职位分左右两个分支,分别隶属于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责与左右补阙相同,主要负责供奉讽谏、荐举人才等事务。拾遗的品级为从八品上,相对于补阙稍低一些。左拾遗属于门下省,而右拾遗则属于中书省。到了北宋时期,拾遗的职位名称有所变化,改...
我国古代拾遗是一种官职,具体为谏官。详细解释如下:在古代中国,“拾遗”一词与“补缺”连用,是指一种官职的名称,称为“拾遗官”,也被称为“谏官”。这一官职制度起源于唐朝,其主要职责是发现并纠正其他官员的过失,以及向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具体来...
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左、右拾遗,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左右拾遗为正八品官职,除了元代,汉族统治者朝代介以左为大,右为小。所以左拾遗比右拾遗大一些(元代以右为大)。在古代因为右拾遗与皇帝直接交流的机会比较多,...
中国古代官职中的"拾遗"源自唐代,是谏官的一种职务。它的设立是在垂拱元年(685),由武则天时期创设,主要职责是参与决策,对皇帝的言行进行评论和建议,同时负责人才的举荐,地位为从八品上,略低于补阙。拾遗分为左右两职,左拾遗隶属于门下省,右拾遗则属于中书省。在北宋时期,拾遗的名称被改为...
拾遗是古代的官职。拾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代官职名称。在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拾遗作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对朝廷的决策提出建议和意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皇帝决策的一种补充和修正。这一职位的具体职责包括纠正皇帝的政策失误、监督官员行为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虽然拾遗的官职地位不高,但其作用十分...
其实拾遗这个官职出现的挺晚,它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不是唐初,也不是太宗时代,而是在武则天时代。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设立了拾遗一职。它的性质就是谏官。拾遗的意思也很简单,取“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就是说朝廷但凡有遗漏之事,作为拾遗要事无巨细,并且重新启奏,直到解决为止。拾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