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是个清要官,地位远在县尉之上。一般以此官已可担任较高级的史馆修撰,如蒋系,“大和初,授昭应尉,直史馆。明年,拜右拾遗、史馆修撰,与沈傅师、郑瀚、陈夷行、李汉参撰《宪宗实录》”他最初以县尉任直史馆,后升右拾遗即改任史馆修撰。蒋系的父亲蒋乂也以右拾遗任史馆修撰:“贞元九年,进右拾遗、...
| 左拾遗是唐代的一个官职,主要职责是向皇帝谏诤和举荐人才,同时也负责一些文书工作,如讽谏皇帝、举荐官员、参议朝政等。 左拾遗属于谏官,品级不高,但地位重要,能够直接向皇帝进言,对朝政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唐代,拾遗官的设置旨在提醒皇帝注意朝政中的问题,纠正不当之处,起到规谏和监督的作用。杜甫在担任左拾...
在古代左拾遗这种官职相当于现代监察部长。左拾遗即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封建时代设立谏诤机构,付薪水养了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 左右拾遗是唐武则天在垂拱元年设置的,设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 建文帝...
拾遗:以谏为职的官员搜索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类似于谏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唐代进谏使命由门下省和中书省共担。门下省设给事中四名及辅员若干,并设左谏议大夫四名,左散骑常侍四名。中书省则设右谏议大夫四名,右散骑常侍四名。唐代还创设了补...
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