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以郑戬为四路都招讨,置府于泾州,招讨使始专置官署。金朝始于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三处各置招讨司,每司设使一人,正三品,副招讨使二人,从四品,掌招怀降附、征讨叛离。其属有判官一人,从六品;勘事官一人,从七品; 知事一人,正八品; 知法二人,从八品。元朝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凡三”指三招讨司,三招讨司沿革大致为:“(天会)十年,改南京路都统司为东南路都统司,治东京以镇高丽。又改乌古迪烈路统军司为招讨司,以婆速路统军司为总管府。寻又设两招讨司,与前凡三,以镇边陲”。因此,“大定五年,复罢府,降为统军司。寻又设...
进入民国,安抚使的职位仍有存在。安抚司的官吏等级分明,设有从五品的安抚使,正六品的同知和副使,以及正七品的佥事,而从九品的吏目则作为其下属。这些官员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责,确保地方的稳定与秩序。招讨司则主要负责征讨事务,其最高长官为从五品的招讨使,副招讨官则为正六品,同样设有从九品...
西南路招讨司属于西京诸司之一,控制西夏是其重要任务,这应是西夏建立之后的事情。北宋政权于960年代后周而立,西南路招讨司的防控对象从五代政权转变为北宋政权。 这种变化从辽圣宗析分的三十四部族中可见一斑。这些部族中除涅剌越兀部、斡突盌乌古部等分别保留或重置了部分镇戍黑山北部的室韦、乌古民户之外,...
招讨司: 招讨使一人,从五品;副招讨一人,正六品。其属:吏目一人,从九品。 长官司: 长官一人,正六品;副长官一人,从七品。其属:吏目一人,未入流。 蛮夷长官司: 长官、副长官各一人,品同上。又有蛮夷官、苗民官及千夫长、副千夫长等官。军民府、土州、土县,设官如府州县。清代又有指挥使、土游击、土都司...
招讨司这一官署最早在辽朝设置。辽亡后,金继承这一制度,先后共设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管理西北民族。金朝灭亡后,元朝在宣慰司下设招讨司,主要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军政。明朝﹐招讨司只设于西南民族地区,由当地土官任招讨使。清朝雍正时“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废除,招讨司也彻底退出历史...
招讨司 (Zhāotào Sī) - Recruitment and Expedition Bureau:招讨司主要负责征召士兵和组织军事行动。
招讨司这一官署最早在辽朝设置。辽朝建立后不断通过武力扩张征服了乌古、敌烈、阻卜、室韦等西北民族,其后为了加强对西北边境控制,设立招讨司进行管理。辽代置西南路﹑西北路招讨司和西路招讨使司,以招讨使负责北部﹑西部边防及周边部族事务。招讨司为契丹王朝首创的一种地方军政机构,此后为金、元...
历史官职> 招讨司副使 官名。辽、金、元三朝军事行政机构招讨司之副长官。位招讨使之下,协掌司事。明朝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仅四川设一员,正六品。位次招讨使,有自己所辖之土兵及地区。世袭,其承袭事隶兵部。清初沿置,雍正六年(1728)废,次年改设流官。详“土官”。
历史官职> 吐蕃招讨司 见“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使司”。 吐蕃招讨司相关 屯田司员外郎 屯田司郎中 屯田员外郎 屯田尚书 屯田侍郎 屯田使 屯田郎 屯田郎中 屯田郎官 屯田校尉 屯田都尉 屯田部 屯田部员外郎 屯田部郎中 屯田曹 屯田清吏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