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讨使,是中国古代官名。置于唐贞元年间。后遇战时临时设置,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宋不常置,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辽北面边防官与金沿边诸路亦常设招讨司,长官为招讨使,掌统治沿边各族。元亦常于边陲地区置招讨司,长官为招讨使。明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招讨使官衔,始于唐贞元年间,不是常设职务,遇有战争,无论对外,镇压叛乱,还是起义暴动时,临时加招讨使衔,战争结束自动取消。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五代,两宋时期,沿袭唐制。辽,金,元代,招讨使转为常官,于边境设置招讨司,长官称招讨使。明代,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招...
历史民族史> 招讨使 官名。唐代始置,称军事招讨使,掌招抚讨伐事务,兵罢即废。五代设有行营南面招讨使、北面招讨使、都招讨使等。宋代多以文武大臣兼任,不常设置。辽、金沿边诸路常设有招讨司,以边区部族兵长官充任招讨使。元代多置于朵甘思(青海)、吐蕃(西藏)等边要地,秩正三品。明代多设于西南少数民族...
历史官职> 招讨使 官名。宋朝一路至数路地区之统兵官,掌招抚讨伐事务,不常置。辽、金、元三朝为军事行政机构招讨司之长官。辽招讨使负责统领编入军籍之俘降军兵,金招讨使掌招抚征讨及接受贡纳、颁给赏赐等事,元招讨使掌招抚征讨事。明朝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仅四川设一员,从五品。乃土官...
辽国和金朝沿边地区也设有招讨司,其最高长官即为招讨使,负责管理沿边各族的统治。元朝时期,边陲地带同样设有招讨司,招讨使在此地发挥着关键作用。进入明朝,特别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招讨司作为一种土官衔号被设置,继续承担地方军事和行政职责。具体到五代时期的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在《...
招讨使 掌收招讨杀盗贼之事,不常置。建炎四年,以检校少保、定江昭庆军节度使张俊充江南路招讨使,定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著为定制。军中急速事宜,待报不及,许以便宜行事。差随军转运使一员、参议官一员、干办官三员、随军干办官四员、书写机宜文字一员,并听奏辟。绍兴五年,岳飞为湖北、襄阳招...
辽、金于沿边诸路常设有招讨司,用边区部族兵长官为招讨使。元代于吐蕃(西藏)、朵甘思(青海)等处也常设有招讨使司。明代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武职土官。《宋史.职官志七》:“招讨使.掌收招讨杀盗贼之事,不常置。建炎四年,以检校少保、定江昭庆军节度使张俊充江南路招讨使,定位...
历史知识> 招讨使 ①使职名。唐贞元末始置。为战时权置军事长官,兵罢则停。其下有副使等。任命时多冠以某某道名或战争方位名。北宋亦置。为一路至数路地区统兵官,掌招抚讨伐事务。南宋初,位宣抚使下、制置使上。对金战争中,往往以文武大臣遥领金统治区招讨使。其官署称招讨使司或招讨司。辽、金、元...
不过,《射》中铁木真似乎是在1199年后才被封为“大金北强招讨使”…时序上似乎不太对….而且这个“大金北强招讨使”的名称,似乎也难以考证。要知道金人和蒙古人也不是用汉语,实际上的名称也根本是汉人自己翻译过来吧!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铁木真在成为成吉思汗以先,的确臣服于金人之下当过招讨使...
“招讨使承斩马剑”出自明代张可大的《书边事四首》。“招讨使承斩马剑”全诗 《书边事四首》明代 张可大 边臣失计款呼延,辽左于今困右贤。招讨使承斩马剑,从征军赐大官钱。神京未可称高枕,孤塞应须策万全。将相共和文武济,勿令烽火照甘泉。《书边事四首》张可大 翻译、赏析和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