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鲜卑是东胡系后裔,最初活动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后逐步迁徙至阴山南北,建立了代、北魏政权。从经济形态来看,拓跋鲜卑以游牧经济为主,与中原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综合经济形成了互补。经济交换促使拓跋鲜卑不断南迁,与中原地区交流不断深入...
《魏书·序纪》谈到拓跋力微是其父拓跋诘汾与天女结合所生(故事详见秃发鲜卑章),其真实情况应该是拓跋诘汾和匈奴女子所生的私生子。据研究,“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拓跋力微 拓跋力微在位初期,拓跋部受西部鲜卑袭击,部众离散,拓跋力微投依于五原郡(治今内蒙古包...
南迁后的拓跋鲜卑遭遇“开门黑”,受到西部鲜卑的攻击,“国民离散”。所谓“国民离散”,主要是指,拓跋诘汾去世后,长子秃发匹孤与嫡子拓跋力微不合。秃发匹孤带领秃发部从拓跋鲜卑中脱离出去,向西迁徙,活动于甘肃青海地区。后来建立南凉。剩下的拓跋鲜卑,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下,只好依附于窦宾(治所在包头西北)...
拓跋鲜卑,最早居住在大兴安岭北部嘎仙洞附近,在拓跋毛时期,曾是鲜卑族的盟主,《魏书・序纪》记载“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东汉前期,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鲜卑族西迁占据了漠北,其中拓跋氏也“南迁大泽”,有学者推测这里的“大泽”就是呼伦湖。汉末,拓跋邻带领部族继续南迁,到达“始居匈奴之故地”...
拓跋鲜卑在两晋时期,一共建立了两个政权,分别是代国和北魏。代国是拓跋鲜卑所建的第一个政权,在公元376年被前秦所灭。北魏则是前秦在淝水失利后,由代国皇族复国建立的政权。后来北魏发生内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部分。宇文鲜卑曾经生活在辽东地区,后被慕容鲜卑击破,部落离散。北魏后期,宇文泰成长为关中军阀...
拓跋鲜卑的匈奴说法实际上是北魏自己提出来的。在北魏刚建立的时候,中原的大儒崔浩接受了太武帝拓跋焘的命令编写国史。在国史里,崔浩提出拓跋鲜卑的祖先是汉朝的名将李陵的后代。这个说法让北朝的大臣们不满,结果间接导致了崔浩因为“国史之狱”被杀。后来有人偷了那本书过了江,沈约在他的《宋书·索虏传》里...
鲜卑拓跋部是建立北魏的核心力量,最初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活动,过着游牧生活。从公元1世纪起,拓跋部逐渐向南迁移。在东汉末年,随着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许多鲜卑部落和自称鲜卑的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活动,拓跋部是其中之一,也被称为“索头鲜卑”,以游牧为生。此时,鲜卑族中出现了一位早期著名的...
在拓跋焘称赞刁雍的兴奋里,是水的黄河不仅灌溉了大片大片的农田,也变成了一条路,让北魏由大同而西至银川之翼伸展了开来。自古以来,唯有强兵足食者方能兼并天下,要想强兵足食必先发展经济。文字、长城、庄稼,就此成为拓跋鲜卑仰赖土地生存的文明,在他们的统治地区真正萌生拓展开来,实实在在,看得见、听得着,...
拓跋的意思,就是后土。后土这边不是土地公,而是指“轩辕黄帝”。即“上天所授命的大地管理者”。按北魏的“族谱”记载,黄帝的次子昌意,有个小儿子受封于北方,国土内有“大鲜卑山”。也就是鲜卑的始祖。《晋书》对鲜卑慕容也作,“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也是...
而鲜卑是东胡的主流,其Y染色体为C2,目前已经有多个墓葬的DNA信息可以证明。因此,这个发现也证明了西夏的拓跋氏并非鲜卑拓跋氏后裔。实际上,在北魏时期,拓跋氏曾经大规模赐姓“拓跋”,因此有许多外族改姓为了“拓跋”,而党项族中的领袖可能是在这时候改姓为“拓跋”的。而北魏皇族后来都改姓为了“元”,不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