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跋部与秃发部的关系: 《晋书·卷一百二十六·载记第二十六·秃发乌孤》 :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匹孤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
从政治目的上来看,拓跋氏确实需要有这样一群拥有“草原文化认同感”的人帮助他们巩固政权。但是,政治“需求”并不等于文化“认同”。对于鲜卑统治者来说,政治利益高于一切。逯耀东先生在书中提到,许多中原士族大臣活的“战战兢兢”,只要稍有疏忽便“废还家”,由此可见,拓跋氏族对中原士族臣子提出了“完人”的...
于是,高欢反对尔朱氏,攻入洛阳,推翻了尔朱氏,立了孝武帝,孝武帝被逼走,跑到了长安,投靠了宇文泰。于是,东西魏开始了,北魏分裂。河阴之变对北魏的影响巨大,正是因为河阴之变,改变了北魏统治集团的的素质结构,促使北魏分裂,最终改变了北朝的历史走向。同时,汉化的鲜卑贵族在北朝的统治势力也被消灭殆尽,这...
后魏,又称拓跋魏或元魏,是一个在中国北方崛起的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前秦四分五裂之际,重建代国,定都盛乐,标志着后魏的诞生。拓跋珪是后魏的建立者,他在前秦时期便展现出杰出的才能和胆识。当时,前秦四分五裂,北方陷入混乱,拓跋珪趁机在牛川自称代王,开始了他的复兴之路。他不仅能够把握历史机遇...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享国一百四十八年。拓跋氏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酋长拓跋思恭因参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李姓,据有今陕北一带地区,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
最近看陈正祥的《草原帝国 拓跋魏王朝之兴衰》(后称《草原帝国》)深有感触。陈正祥(1922—2003)国际著名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祖籍浙江海宁。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1945年之后,留学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获地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台湾大学任教,并创办敷明产业地理研究所和“国际研究中国之家”,...
材料一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毫无意义的分法,你可以叫北魏为元魏、拓跋魏、后魏(曹魏为前魏),但你把北魏人为分成两段再分别...
北魏(386年—534年),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称“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所建,传12帝。诚然,北魏是南北朝时期非常强大的王朝。不过,北魏的皇帝却大多没有好的下场。特别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更是被自己的儿子弑杀。 一 具体来说,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
1史料一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①……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史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