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色 [ shé sè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hé sè ] 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 指银子的成色。亦以指银子成色不足。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百科释义 报错 折色,读音为zhé sè,汉语词语,释义为古代...
“折色”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税收制度中。在古代,政府征收田粮时,有时会采用折价的方式,将部分或全部的田粮折合成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来征收,这种做法就被称为“折色”。同时,“折”字在这里有“折合、折算”的意思,“色”则指代物品的种类或成色。 内容含义 税收与俸禄方面的含义:旧时,“折色”主要指所...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折断、折磨,形容痛苦或困苦。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折色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遭受折磨、痛苦或困苦的状态。折色可以指身体上的痛苦,也可以指心理上的折磨。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折色常用于描述人们遭受折磨、痛苦或困苦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生活中的困境、工作中的...
折色,即折收本色。本色指的是明政府征收的米、麦、丝等实物。折色指的是将原本应按额征收的粮食,折合成银两、丝绢等实物。折色可以说是明中后期一条鞭法的先声,或者说,一条鞭法是明代长期以来折收措施的深化与发展。 一、折色推行的初衷 折色的推行有因地制宜、各尽地产的考虑。以下几条史料可以作证:“(洪...
折色一词常用于描述一种特殊的征税方式,即以货币或实物代替传统粮食等实物税的征收。例如,宋代时,官员们提出将田粮的价值折合成银两或其他物品征收,这被称为折色。明代云南地区规定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等物可以代替秋租,其中米麦被称作本色,而其他用来缴纳税粮的物品则被称为折色。
历史知识> 折色 明代指改折金银、钱钞、丝绢或其他物征收之税粮。亦作“折收”。《明史·食货志二》:“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洪武九年(1376),银一两或钱千文、钞一贯,皆折米一石,小麦减值十之二。棉布苎布一匹折米六斗或麦七...
因此,折色银子与本色银子的主要区别在于成色的不同,以及征收方式的转变。了解这一点对于研究古代经济状况和税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折色银子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政府会根据市场情况和银子的成色,设定不同的折色比例。这种做法有助于保证政府收入的稳定,并减少因银子成色不一带来的税收不公平...
折色法 折色法,明弘治五年(1492年)实行的盐业管理制度。所谓折色法,就是过去你得把粮食、各种物质送到边疆才能换盐引(经营食盐的凭证),那么现在就是你直接可以用银子换盐引,以前的只能在边疆经营的商人可以到内地经营了!
【折色】的意思和解释 【折色】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租税折算金钱。《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也作「折徵」。银子的成色。《警世通言.卷三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折色短少,不能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