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色是指将原定征收的实物折算成其他物品,尤其是货币来缴纳。这通常发生在货币经济较为发达、市场交易频繁的地区。 在赋税制度中,折色制度可以减轻运输负担,方便税收管理。在明清时期,折色制度逐渐普及,折纳银两的情况日益增多。 具体来说,在明朝初期,“本色”专指米麦,而“折色”范围较广,可以包括金银、布帛等其他...
折色一词,在史料中指的是银子的成色,即银子中纯银的比例。有时它也用来描述银子成色不足的情况。在古代,特别是在唐末至明清时期,政府征收的田赋通常以实物形式,如稻谷、丝绸等。如果政府决定改征货币,通常会以银子的形式,这时银子的成色便成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在这一时期,本色银子指的是按标准...
百度试题 题目“本色”和“折色”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夏税原以米、麦为主,是为“本色”,但亦得以绵、绢、布、丝等杂物折纳,是为折色;其后,则多以钞折纳。 反馈 收藏
在史料中,“本色”和“折色银子”的区别如下:“本色”主要指的是米、麦、黍、粟、豆等农产品。在赋税征收中,原定征收的实物就是“本色”。“折色银子”则是指用来衡量上述农产品的、官方规定的其他物品,比如丝、绢、布、银、钞等。明朝中期后,折色逐渐以银为主,称为“折银”、“折色银”等...
我国的田赋,向征实物。自唐代中叶施行两税法开始,钱物并征。因此,在征收的形式上,遂有“本色”、“折色”之分。所谓本色,是指赋税中原定征收的实物,如稻谷、米、麦;对按一定比例改征其他财物的,便称为折色,又叫折征折纳、科折或折变。一、谈虎色变的折色 对于折色,历代诸家,说法不一,似颇多非议...
本色改折色的实质就是政府将粮食存贮、运输的成本与中途损耗、粮价波动的风险悉数转嫁给灾民,如果再考虑到官吏中饱私囊、商户囤积居奇等因素,灾民赈济还未到手就已遭到层层盘剥。总之,灾后赈粮调度在整个荒政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直隶救灾中折色逐渐取代本色,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因治理能力不断下降而逐步缩减救灾...
洪武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缴秋租。于是国家就以米、麦为“本色”,而用其他物品来折变后代替缴纳税粮的,都称为“折色”。两年后,令户部侍郎杨靖统计全国存粮数,并规定两年以后征收税粮时折色和本色并收,只有北方各布政司需要粮饷供应边防的,百姓仍缴纳本色粮米。
明朝的俸禄所谓本色折色的说法其实并非由明朝首创,古代官员的工资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大部分是实物,也就是米,布,绢等生活物资,这就是本色。而一小部分则折算成银钱发放,就是所谓的折色,折色的银钱一般宝钞只占三成,宗室俸禄和官员一样,不过在后期经济困难时,政府对宗室的俸禄就开始注水了,好...
先来搞清本色和折色的概念。所谓兵丁粮饷,发给本物(粮食)的叫做“本色”,发给银两让兵丁自行购买的叫做“折色”。马匹豆草折色又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马乾”。具体是支给兵丁本色,还是折色,要看兵丁所在地,产不产米为准则,如果产米的,就发给本色,不产米的,就发给折色。马匹豆草都支给马乾,不支本色。
名词解释 “本色”和“折色” 答案: 夏税原以米、麦为主,是为“本色”,但亦得以绵、绢、布、丝等杂物折纳,是为折色;其后,则多以钞折纳...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名词解释 佃农和农奴 答案: 佃农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被统治者,他们自身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他们与地主之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