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记》是清末梁启超撰著的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共五篇。简介 戊戌政变记是文章专集。晚清梁启超所撰。作于光绪二十四年。共五篇。梁启超生平传略见前文。作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由于亲自参与了维新变法,亲眼目睹了戊戌政变的前后始末,所以,在此书中,他详细地论述了戊戌政变的发起与终结...
材料中梁启超不认为自己所著《戊戌政变记》全为信史,原因是“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说明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需结合史料特征理性分析史料价值,故D正确; 历史真相与年代久远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故A错误; 《戊戌政变记》虽不全是信史,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B错误;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然则不变其本,不易其俗,不定其规模,不筹其全局,而依然若前此之支支节节以变之,则虽使各省得许多督抚皆若李鸿章、张之洞之才之识,又假以十年无事,听之使若李鸿章、张之洞之所为,则于中国之弱之亡能稍有救乎?吾知其必不能也。梁启超的本质意图是( ) A. 揭示洋务运动的局...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写于1898年)中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后来,他又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
2【题目】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分析,“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太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这说明梁启超认为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没有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B.变法派力量太过弱小 C.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打击 D.变法因为光绪皇帝...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
梁启超撰著的《戊戌政变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将对传统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辩证认识,熔铸到《戊戌政变记》的撰著中。在编纂思想上,作者确立了具有比较系统和严密的指导思想,即确立“史迹集团”,以扩大纪事本末体的记载范围和强化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确立“以传记之法,来改造纪事本末之体”,重视伟人...
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奋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梁启超意识到唤起国民的重要 D. 戊戌变法注重...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由此看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觉醒始于《马关条约》签订。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来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 A. 梁启超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 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 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 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