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著《悬镜》后不久,因门人请益,希望于《楞严》文字有更详尽之解释(“字字销归观心”),即创意著《楞严通议》,因种种因缘,直至数十年后,于六十九岁,才完成《楞严通议》十卷。民国时台宗大德谛闲法师认为,在古来数十种《楞严》注释中,“求其妙而得入、深而易悟者,无如憨山大师著释《首楞严经》之《...
憨山大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两句话:“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的确是这样的情形,因为《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乃是一代法门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所以参禅打坐的人,必须要熟读研究这部经,才明悉“五十种阴魔”的境界,不会上魔王的圈套。否则,境界认识不清,...
所谓:开悟的楞严经 成佛的法华经。 开悟在哪?就是分清真假(悟透四颠倒)。所有的人、事、物、想法、感受,都是假的,乃四大假和合,为心所现,为识所变,深刻的认识到这点,就是开悟。
憨山大师就是这样来印证,就是通过眼睛去看文字,但是不思考,直接印在心底上,用心去关照文字,然后和自己修行的境界去对照。我们学习印光大师,他阅藏也是这样的。用眼睛看,但意识不起作用,直接印在心地上,慢慢的星光绽放,佛理就通达透彻了。憨山大师也是这样读《楞严经》,读了八个月,《楞严经》的要旨宗...
憨山大师亲证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
楞严经通议卷一明· 憨山大师著首楞严经通议略科题辞首楞严经通议序重刻首楞严经通议序楞严经通议卷一师金陵全椒人也, 姓蔡氏, 父彦高, 母洪氏; 梦大士携童子入门, 抱之遂有娠。 及诞, 白衣重胞, 有异香, 出家报恩忝笑岩, 岩示以本分钳锤; 后结茆北台龙门。 一日粥罢经行, 忽立定, 不见身心,...
《楞严经》究竟厉害在哪里?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大师说:《首楞严》一经,统摄一代时教迷悟修证因果,径断生死根本,发业润生二种无明,名结生相续,顿破八识三分,故设三种妙观,摄归首楞严大定,是为最上...
议曰:阿难见佛,首以三观为请,佛即不答,且先诘问发心出家舍爱之由,此似神医治病先审病根所在,而后方施药石也! 阿难答以由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心生渴仰爱乐,从佛剃落;即此一语便见病根,何耶?以见色相而生爱慕者,正是妄想之心也!故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阿难见佛但...
首楞严经悬镜序 原夫首楞严经者,乃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门、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谈直指一味清净如来藏真心为体。盖此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平等如如,绝诸名相,圣凡一际,生佛同等;然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是以吾佛证此,愍物迷之,故假大权发启斯教,大开修证之门,曲示...
楞严经通议卷四 明·憨山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四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清河房融笔受 明南岳沙门憨山释德清述 二开不空如来藏以示假观之体,分三:初当机疑请: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