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到早于申不害的主要证据大概是《汉书·艺文志》:“《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而申不害早于慎到的主要证据我在文中已经说明了,就是《盐铁论·论儒》:“及湣王……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慎到在齐湣王(前301年即位)时“亡去”,而...
在慎到的思想中,“势”并不仅仅是指权力本身,更是指权力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慎到认为,只有当统治者掌握了足够的“势”,才能够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而这种“势”的来源,可以是统治者的地位、权力、财富、声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慎到认为,“势”是必须被合理利用的,否则就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政...
《慎子》是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由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慎到所著。慎到,尊称慎子,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生平虽然跨越了多个历史阶段,但其思想却在法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慎到的思想体系,在《慎子》一书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这部著作原有四十二...
慎到,被尊称为慎子,生于战国时期赵国首都邯郸。慎到博闻强记,于学无所不究,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后成为法家创始人物。曾传慎到与吴起、段干木等授业于卜子夏的孔门,与孟子同时,皆通儒家五经,且孟子长于《诗》,慎到长于《易》。慎到主张抱法处世和无为而治,这种道法结合的思想,也有人称他为道法家。...
关于慎到思想的渊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即慎到思想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而所谓“黄老之学”,是指由老子道家学派的思想申发而来,又托名于黄帝,它起于战国,盛于汉初,在汉武帝时沉寂。郭沫若称黄老之学“事实上...
慎到的无为而治,包含“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即国君不要去做具体工作,具体工作应在“事断于法”的前提下,尽量让臣下去作,以调动臣下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使得“下之所能不同”,而都能为“上之用”,从而达到“事无不治”的目的。他还认为,“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如...
慎到对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道”,和今天我们区分儒墨道法这些思想流派不同,古代的思想家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他们的思想常常是兼具的。慎到是黄老道家思想家,也是法家思想家,慎到从《黄帝四经》中找到了法家思想的理论根基,《黄帝四经》与《归藏》《老子》《...
慎到 成语词典网m.377r.com 拼音shèn dào 注音ㄕㄣˋㄉㄠˋ 成语词典网m.377r.com 网络百科 慎到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
慎到指出,腾云驾雾的飞龙,一旦失去脚下的云雾,就会立刻变得像蚯蚓一样软弱无力。同样,国君之所以能统治国家,教人服从,主要并不是由于其个人能力,而是靠借助地位和权力。作为平民,尧不能使邻居服从自己;登上王位,则使天下人俯首帖耳。这就是“势”的神奇力量。可见,慎到认为,治理国家,光靠贤者“不足以服...
慎到与屈原约略同时,但其政治思想则似完全相反。慎到有贵族思想,反对尚贤。而屈原则有法家思想,主张任贤。《庄子天下篇》称慎到:“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又述其言曰:“无用贤圣。”《荀子解蔽篇》谓:“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这种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杨 《荀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