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少数学者倾向于认为:理解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不能站在世俗的角度,而应该站在佛教的立场。教授钱仁康认为:弘一的‘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钱仁康的言外之意是:“悲欣交集”四字,当不是弘一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不是针对俗世而言,而是站在佛的角度看...
如此苦修23年,最终弘一法师成为律宗第11世祖,与虚云、太虚、印光大师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1942年,弘一法师预感大限将至,面对死亡他十分平静,断绝了一切“外缘”,不再进食,不再服药,写下了遗嘱和最后的墨宝——“悲欣交集”。圆寂第七日,火化仪式按弘一法师生前所愿,遗体仅以短裤遮蔽,一切从简。一个小...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存在少部分学者更倾向于这样的看法:若要理解弘一法师所写的“悲欣交集”,不应从世俗层面去考量,而是要立足于佛教的角度。就像教授钱仁康所指出的那般:弘一法师的“悲”,乃是对众生苦恼的悲悯;其“欣”,则是为自身得以解脱而欣幸。钱仁康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在于,“悲欣交集”这四个字...
“悲欣交集,见观经”——这七个字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佛学影响较大的弘一法师圆寂前三天,支撑着写下的最后一幅墨迹。这一著名的遗墨近日亮相于中国美术馆“净妙庄严——中国佛教文化艺术邀请展”。此次展览以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为契机,展出古今艺术名家、高僧大德创作佛教题材绘画、书法、雕塑作品100余件。
1942年10月,弘一法师李叔同同时患上了疟疾和伤寒,但是他却秉承着“小病从医,大病从死”的原则,拒绝了所有为他治疗的药物。在10月7日,弘一法师在自己弥留之际,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绝笔, “悲欣交集”四个字,并将其亲手交给了负责自己后事的妙莲法师。在写下这四个字的时候,弘一法师已经在弥留之际,几乎...
弘一法师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统一。他既是追求艺术极致的才子,又是潜心修行的僧人;他既是享受过世俗繁华的公子,又是清心寡欲的修行者。正是这种矛盾与统一,使得他的人生更加精彩,也更加令人敬佩。他临终前留下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更是他一生智慧的凝结。这四个字,并非简单的感伤,而是他对人生、对世间的...
很多思考者,至死也参不透“悲欣”之事。但看到弘一这幅字,字面透露的意思就不用说了,仿佛即刻找到了离苦得乐之路,按照《观经》去修就行了。这幅字自然没有什么刻意用笔法,都是一个垂垂将暮之人自然的流露。以往身体好的时候,弘一法师的字有骨有肉,圆融淳厚,透着生命的活力。等到这是时,已经油尽灯...
所以啊,“悲欣交集”这四个字,在挺长的一段时间当中,居然被当成了弘一法师没有开悟的一个证据。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那么几个学者更倾向于觉得:要理解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不能从世俗的视角出发,得从佛教的立场去看。钱仁康教授讲:弘一的“悲”指的是对众生苦恼的怜悯,“欣”是为自身获得解脱而感到...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人生哲学:悲欣交集,顺其自然 林语堂说:“弘一法师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前半生,他是世家公子,享尽人间繁华;后半生,他却遁入空门,常伴青灯古佛。命运把他推上巅峰,又将他抛于谷底,让他得到人人艳羡的一切,又让他失去...
此外,弘一法师在临终时还写给好友夏丏尊和学生刘质平一首谒语诗,诗名不详,原文如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首诗的译文是:君子之间的交往纯洁无杂念,就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如果只从表面观察一件事,可能会得出与事实相差甚远的结论。问我将会到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