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了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 of these days 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
《恶心》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
《恶心》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
萨特,巴黎,1946年。布列松摄影。“存在”即“荒诞”?《厌恶》的主人公洛根丁的思想实际上代表了萨特本人,他是一个退休的历史学者,整天坐在图书馆埋头查阅档案,研究拿破伦时代一个外交家的生平。正如世界上所有的文史专家,一辈子津津有味地研究某个与己无关的对象,将这项研究当作自己的毕生目标和生活意义。与...
思想发展进程的真正开端,“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多余的人生”等等这些基本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恶心》中都得到形象地表达,它是萨特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萨特从1926年开始构思和写作中篇小说《恶心》,经过十多年的辛劳,于1938年4月出版。
作者简介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非常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桂裕芳(1930-2022),生于湖北武汉...
《恶心》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
然而,萨特却对历史研究表示了怀疑。他认为,历史叙事往往带有主观性和虚假性,难以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怀疑不仅体现在对罗尔邦的研究上,也贯穿在萨特的其他叙述中。例如,他对写日记的行为也提出了质疑。萨特认为,写日记本质上是一种“讲述”,是对生活中无序、无逻辑、无意义事件的整理和解释。然而,...
《恶心》这部中篇小说是萨特在1934年完成的。早在1931年,萨特就在思考“恶心”的问题,他曾经打算写一本关于偶然性的论文。但他最终还是写了这个中篇小说,它原名《忧郁》,写完后送交出版,出版商拒绝了,几经周折,改名为《恶心》才得以出版。这是萨特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也是萨特最有成就的一部小说。萨特自己对《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