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萨特的《厌恶》(又译《恶心》)刚被介绍到国内时,存在主义立刻就成为了青年人之间的热门话题,人人言必称“荒诞”“自由选择”。评论界随即指出,《厌恶》表现了现代西方的颓废。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社会格格不入,萨特笔下的人物则是与自我格格不入。小说主人公洛根丁让人感到孤僻而冷漠,那张...
作者简介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非常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桂裕芳(1930-2022),生于湖北武汉...
《恶心》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
《恶心》是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容简介 《恶心》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萨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者第一次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主人公罗冈丹意识到自己生活得浑浑噩噩,全然是个没有理由的、偶然的存在,便为一种虚妄、荒诞的感觉所缠绕,对一切都...
《恶心》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被萨特称为哲学日记。小说主人公罗康丹在公园中凝视栗树树根的场景,成为了一种象征。他深感周围一切都显得“恶心”,毫无意义,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存在。他开始质疑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最终得出结论:一切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而他要致力于确立荒诞的绝对性。然而,《恶心》作为一部艺术作品,...
《文集》的第一辑是小说卷,第一篇名为“恶心”,正是这篇小说让萨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出意料,这篇哲理化的小说情节松散,思想深邃,不易理解。反复提及的“存在”似乎只能从主人公的只言片语中揣测大概,而反复出现的“恶心”感在生理反应与人的心灵思考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连接点,是很少有的阅读体验。
思想发展进程的真正开端,“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多余的人生”等等这些基本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恶心》中都得到形象地表达,它是萨特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萨特从1926年开始构思和写作中篇小说《恶心》,经过十多年的辛劳,于1938年4月出版。
恶心的创作者 ··· 让-保罗·萨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存在主义的鼻祖。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哲学。二战结束后不久,萨特和梅洛・庞蒂、阿隆、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
对它没有什么好说的,只不过是我赌输了,如此而已。……只有混蛋才相信自己会赢。现在,我要像安妮那样做法,我要在肉体上还活着。吃饭,睡觉。睡觉,吃饭。缓慢地、柔和地存在着,像这些树一样,像一潭水一样,像电车里的红色凳子一样。0 0 发表评论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