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都是对人性本质的认识。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而非恶,“善”是先天的资质和人性的本有,“恶”是后天的熏习与污染。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复归本性,弃恶从善。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恶”,而不是“善”,善是后天人为的...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相同之处。两种学说的最终目标都是释放发展人性善的一面,孟子的“善”是存先天去后天;荀子的“恶”则是去先天展后天,他们最终的效果是一致的。其次,“性恶论”与“性善论”的相互补充,丰富了人性学说的体系。对于人性的说法,性善论与性恶论就达到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侧重点不同,而目标相同。孟子的主张源自孔子,“民贵君轻”在思想上占据主流,政治主张是推行仁政;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主要是指人的本性之中的欲求应该控制,所以推行“严格管理”的法治。01.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根本目标一致。孟子提出性本善,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主张...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 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
二、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实现善的途径不同 (一)孟子性善论实现善的途径求其放心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那现实中的恶是如何产生的呢?孟子的性善论必须回答人 性恶的问题。孟子的善端说,为解释人性中的不善留下了余地。虽然人的本性是 善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善性,不断发展和完善白己的道德,...
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思考人性本质的两个重要观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备天赋的善良品质。他认为人天生具备四个基本的善良情感,即仁、义、礼、智。仁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义是指对社会公正的追求,礼是指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内容提示: 26浅论“性恶论”与“性善论”之比较摘 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4)01-0026-01收稿日期:2013-11-24作者简介:张子申(1989-),男,从事中国哲学方向的研究。 潘多英(1987-),女,从事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的研究。一、“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区别而师出同门的...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自古以来,人们就讨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孔子。 论语阳货 。孔子看到了人们在性上是相近的, 但习因后天的环境与学习而不同, 相差甚远, 没有说明人性本质问题, 后人对此有很多论述, 比较著名的是孟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 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 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 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 ...
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