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若是执着于某一件事、某一个人,就会让自己陷入纠结、痛苦的泥潭。只有学会无所住,才能活出那份洒脱与自在。不住名 什么是名呢?不过是外界对自己的看法罢了。一个人如果太过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处处小心谨...
“心无所住”是佛教用语,也作“无所住心”,意思是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无所住”的概念出自佛教经典《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
心无所住是佛教术语。是有关顿悟入道要门论的理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心无所住 范围 佛教术语 类型 心灵鸡汤 理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引用类型 文言 目录 1佛教术语 折叠编辑有甲诉志微效短尔容本段佛教术语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1. 心无所住,这一概念源自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教义,意指心不附着于任何事物或念头。2. 这一状态可以用禅宗的一个比喻来描述: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即在适当的时候做相应的事情,而不带任何分别心或杂念。3. 在日常生活中,心无所住意味着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平静,不生出无端...
心无所住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的是心不附着于任何事物,不被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所干扰,保持一种清净、自由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心无所住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刻。这就是...
也就是说,当我们摆脱烦乱的思想、拥有超然的心态,能够真正将心力放到当下所持续的单一事物上,我们便可体会到这种状态。这种跟随心无所住状态的人,不会因为任何因素而受到影响,心情稳定,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自在感。心无所住和冥想的理念有相似之处。通过在一种超然的状态下关注内心,将心思聚焦在...
心无所住,是指心中无妄念。犹如禅宗公案所说到开悟后的境界,“饥来吃饭,困来眠”。该吃饭时去吃饭,该睡觉时去睡觉。不饿时不要妄想一会吃饭时吃什么,吃饭时不要分别好吃不好吃。做任何事情不生二念,不做事平时不生妄念。此时,心即犹如虚空中的“空”,连“空”都没有的境界。犹如人发呆时...
“心无所住”,一句出自佛家的名言。全句是:心无所住,即是济世止苦良方。意思是:心灵没有执着,没有所依恋,这就是济度世人,解除世间痛苦的良方妙法。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要解除世间的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就要使心灵不去依恋和执着事物。不要被名利、情感等所束缚,不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起纷扰。要...
如是问:法师吉祥,何谓心无所住?我闻答:从三点说明,静心谛听:一、《维摩诘经》:“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知是菩提:此知非彼知,因为祂不在六尘万法里面了知,不于三界中之六尘起见闻觉知,这乃是三界外之法。不会是菩提:如来藏不观照六尘中的一切法。了众生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