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周易校释》:“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贡曰: “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日,'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者而好之乎?’……夫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
这种人文的力量,在孔子看来,就是“德”。经过对《周易》的认真研究以后,孔子发现,“德”和“神灵”正是相对立的力量,前者属于人自己,而后者属于人之外的神灵。“德行”的取得要靠人自身的努力,而后者的取得正是要靠祭祀和祈祷。对外依赖越多,对自己的依靠也就越少。“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
寻求神灵的庇佑;智谋不足的人,就会热衷于卜筮,把决断的大权交给神明。
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诹)之,赐缗(惛)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屰(逆)而至(致)者,弗屰(逆)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辞。……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 子赣曰:“……...
第二、孔子学《易》之前只是把《易》看作是占筮之书,他认为没有德行的人才趋向神灵的保佑,缺乏智谋的人才去频繁地占筮(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他对学生的教导是:“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 第三、对《易》并不重视的孔子在鲁国辞官后周游列国,由于一开始就诸事不顺,到处碰壁,致...
“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多勿(于)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
据子贡说,孔子以前主张:“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蘩。”子贡的问题是,既然孔子以前认为德行丧失者才趋于神灵信仰,智慧缺乏者才反复寻求卜筮。那么现在老而喜好《周易》,这不是很难理解的吗?孔子的回答是,《尚书》多有阙失,只有《周易》是完整的,而且其中有很多古人的遗言,所以我对周易的兴趣,并不是...
“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 与此相反,如果完全无视天命的存在,以及天命对于人生的决定性作用而恣意妄为,这则又势必会沦为无所忌惮的小人。此即孔子所谓——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 “君子固穷(困厄),小人穷斯滥(胡作非为)矣。” ...
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君子德行焉求福, 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只有不守道德,违背仁义者,才需要祈灵于卜筮来求福避祸。真正的君子,正道直行,守仁行义,何需卜筮?三、巽在床下,为何能吉?以“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这句爻辞来...
孔子早年对筮占层面的《周易》不太感兴趣,他曾谆谆告诫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浅者卜筮之繁。”意思是说,德行差的人才拼命地祭祀,智谋浅的人才拼命地占卜。孔子晚年再读《周易》,发现这部书不单是讲筮占,里边还有“古之遗教”,有“德义”可观,孔子对此进行了发掘。从《易传》和相关的出土材料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