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
浣溪沙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③,风来蒿艾气如薰④。使君元是此中人⑤。注释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i,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 1078 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
《浣溪沙(五首选三首)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①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②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村。④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①旋:此处作“现”字解,即临时的意思。使君,汉代以来对太守的别称,这里指作者自己。 ②茜:茜草,可作红色染料,这里借指红色...
小提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全诗 原文译文拼音版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体裁不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苏轼这首《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属于词。 相同之处: 本词描绘了雨后田园的美丽景象,如“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写雨后的青草柔软、莎草整齐,显得碧绿清新,在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
尊者所提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想必是指宋代大文豪苏轼所作的一组诗。此组诗共五首,乃苏轼在徐州任上,为感谢上苍降雨解除旱灾,于归途中所作。以下乃其白话文译意,愿与尊者共赏: 其一: 石潭谢过雨神归,路上心情自舒怡。 农夫笑语丰收景,禾黍葱茏满眼碧。 其二: 道旁老柳垂青丝,雨后新泉涌碧池。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二)苏轼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注]①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曾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词即写途中观感。②蒨罗裙:蒨,红色;罗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