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但她和徐志摩依然是很要好的朋友关系。1924年,著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到中国访问,林徽因和徐志摩一起为泰戈尔担任翻译。林徽因、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合影被刊登到各大报刊之上,对于这位获得诺贝尔奖项的印度诗人,大家都很关心。这张合照中,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泰戈尔气定神闲...
林徽因为徐志摩的才华倾倒,他佩服徐志摩的知识见地,仰慕他的风雅谈吐,而且哪有小姑娘不会为英俊的男子心动。徐志摩对林徽因相见恨晚,古代女子念出闺怨词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个什么心情,徐志摩此时完全体会到了。在和林徽因的交往中,徐志摩被林徽因的活力所感染,两人的书信往来,激发徐志摩的创作灵感。
徐志摩实在是不甘心,便想找林徽因说清楚。谁料,与徐志摩见面的不是林徽因,而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谈话时,林长民始终不提与林徽因有关的任何事,只是与徐志摩聊些家长里短。直到这时,徐志摩才明白,他与林徽因再无可能,放手才是他最好的决定。徐志摩是诗人,他浪漫潇洒,追求完美爱情。但林徽因不一样,她是一...
1时隔八年的琴瑟和鸣1920年,徐志摩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转至英国剑桥学习,同年,便对刚认识不久的林徽因展开“用情至烈”的追求,随后几年间他为林徽因写下《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抒发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出于多方面考虑,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1931年,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带诗稿去看望...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知道徐志摩的心思,但他对此很淡然,既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去说教和阻止,而是发挥自己的才智,使林家与徐志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正是受父亲的影响,林徽因也是聪慧和理智的,虽然与徐志摩依然每天通信,还在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来伦敦陪读时有着频繁联系,但仅此而已。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
徐志摩对林徽因有着深厚的感情,两人曾有过一段浪漫的恋情,但最终未能走到一起。因为林徽因的不曾动心,坚决拒绝,以及大度的友情,徐志摩的这场苦恋虐恋单相思,最终得以完好,得以升华。林徽因,已经成了他的理想主义,他的诗意的全部灵感源泉,是引领他与堕落、庸懦、卑污相抗争的灯塔,是他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确立...
此时的徐志摩虽然下笔忧郁,但内心却是欢欣鼓舞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爱一个人。徐志摩对林徽因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作为一个爱情至上的浪荡才子,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从来没有进行过修饰,那种浓郁的爱恋,让当时很多人都期盼着他们两人能最终走在一起。即便是大文豪泰戈尔来中国的时候,也让这对才子...
徐志摩在英国认识了林徽因,一下子就喜欢上她了。可他俩相遇的时间不凑巧,林徽因还单着的时候,徐志摩已经成家了。徐志摩离婚之后,林徽因都已经是梁思成的妻子了。1920年,林徽因16岁,她跟着去欧洲考察的父亲,登上了开往伦敦的大船。林徽因到了伦敦后,被家族琐事压抑着的个性解放了,她眼前展现出一个全新又陌生的...
林徽因,我国建筑学家,作家,诗人。其诗作与徐志摩齐名。徐志摩遇到林徽因时,她才16岁,情窦初开。徐志摩看见她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她有着绝世的容颜,惊人的才学。与徐志摩在一起,两人经常用法语、英语交流,外文用烦了,就用文言文;两人一起写诗,从古诗到现代诗,再具体到泰戈尔、普希金的诗,两人心灵...
林长民的家也是一个文化沙龙,常常聚集很多当时在英国留学的年轻人和文化艺术界的人士。在这里,徐志摩开始创作新诗。也因为这个机缘巧合,徐志摩见到了比自己小7岁的林徽因。也许是年纪关系,开始时的徐志摩对这个面容清秀的少女林徽因没有过多的关注。可是,随着来往的次数增加,两人交谈的内容越来越广。徐志摩发现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