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隔八年的琴瑟和鸣1920年,徐志摩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转至英国剑桥学习,同年,便对刚认识不久的林徽因展开“用情至烈”的追求,随后几年间他为林徽因写下《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抒发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出于多方面考虑,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1931年,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带诗稿去看望...
听闻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消息,林徽因悲痛地写下散文《悼志摩》,在文章里,林徽因一连使用了“突兀的”“不可信的”“残酷的”三个形容词来表达自己的震惊。而更令林徽因心痛的是,徐志摩乘飞机北上,正是为了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徐志摩在生前就倾心于林徽因,可惜两人遇到的时机不对,当林徽因单身的时候,徐志摩已经结婚。
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但她和徐志摩依然是很要好的朋友关系。1924年,著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到中国访问,林徽因和徐志摩一起为泰戈尔担任翻译。林徽因、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合影被刊登到各大报刊之上,对于这位获得诺贝尔奖项的印度诗人,大家都很关心。这张合照中,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泰戈尔气定神闲...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知道徐志摩的心思,但他对此很淡然,既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去说教和阻止,而是发挥自己的才智,使林家与徐志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正是受父亲的影响,林徽因也是聪慧和理智的,虽然与徐志摩依然每天通信,还在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来伦敦陪读时有着频繁联系,但仅此而已。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任...
林徽因突然对女儿说,当年徐志摩喜欢的并不是真正的她,而是徐志摩把自己想象的完美形象套在她身上了,所以才会追求她。因而,1921年,24岁的徐志摩给林徽因写表白信时,林徽因直接回复:“你我是平行线,只可能平行,不可能相交,我们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于1920年,当时,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正...
徐志摩在英国认识了林徽因,一下子就喜欢上她了。可他俩相遇的时间不凑巧,林徽因还单着的时候,徐志摩已经成家了。徐志摩离婚之后,林徽因都已经是梁思成的妻子了。1920年,林徽因16岁,她跟着去欧洲考察的父亲,登上了开往伦敦的大船。林徽因到了伦敦后,被家族琐事压抑着的个性解放了,她眼前展现出一个全新又陌生的...
这里提到了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林徽因和父亲哥哥,在火车站送别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时候,张幼仪一定知道自己丈夫对林徽因的感情,所以,在车站送别时,她看着车窗外的小姑娘,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不愧是才女,将所爱之人老婆的眼神描绘得如在眼前一样。张幼仪哀怨,因为自己丈夫爱上了别的女人,她绝望,觉得丈夫不会...
此时的徐志摩虽然下笔忧郁,但内心却是欢欣鼓舞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爱一个人。徐志摩对林徽因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作为一个爱情至上的浪荡才子,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从来没有进行过修饰,那种浓郁的爱恋,让当时很多人都期盼着他们两人能最终走在一起。即便是大文豪泰戈尔来中国的时候,也让这对才子...
林徽因得之,心明如镜,知徐志摩非其良配,遂婉拒之:“徐兄,吾非君之灵魂伴侣,吾等如平行之线,难有交集。唯谊长存,情愫勿扰。”言及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之事,林徽因亦直言不讳:“徐兄与张氏之隙,与吾无涉。”此言非推诿之词,实乃事实。盖在遇徽因之前,徐志摩已厌张幼仪之貌,嫌其土气,未尝正视之。
徐志摩对林徽因有着深厚的感情,两人曾有过一段浪漫的恋情,但最终未能走到一起。因为林徽因的不曾动心,坚决拒绝,以及大度的友情,徐志摩的这场苦恋虐恋单相思,最终得以完好,得以升华。林徽因,已经成了他的理想主义,他的诗意的全部灵感源泉,是引领他与堕落、庸懦、卑污相抗争的灯塔,是他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