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归院帖》 纸本行书,35.1×12.4cm 释文:此虽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证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公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 今当改云宿学士院为复,且只依旧云宿待漏舍,幸批示。 鉴藏印钤“宣统御览之宝”、“子孙永...
《归院帖》页,乃宋代文学巨擘苏轼之墨宝,纸本行书,尺寸纵35.1厘米,横12.4厘米,精致典雅,宛如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上,鉴藏印钤错落有致,“子孙永保”、“项氏子京”、“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退密”、“宣统御览之宝”等五方印鉴,犹如时间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流传千古的收藏传奇。此帖作为...
苏轼《归院帖》页,短短五行,已臻化境 苏轼《归院帖》页,纸本,行书,纵35.1厘米,横1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帖文中可知,该帖是苏轼做翰林学士时所书,时间应为北宋元祐元年至四年之间(1086―1089年),苏轼时年51至54岁。释文:此虽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证得是宿学士院...
苏轼《行书归院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
📜 这份《归院帖》是《宋人法书六种》中的一卷,记录了苏轼在翰林学士时期的一些批示,时间大约在北宋元祐元年至四年(1086-1089年),那时苏轼已经51至54岁了。🖋️ 前人曾说苏轼的字受颜真卿、杨凝式影响,但实际上他最受徐浩行书的影响。这份《归院帖》的笔触萧散,结构随意,仿佛不经意的书写,却已达到了...
书法艺考(书法史)——《归院帖》《归院帖》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书法作品。作品赏析:此帖是《宋人法书六种》卷之一,叙述了批示“同归院”、“宿学士院”、“宿待漏舍”三个名称统一之事。从帖文中可知,此帖是苏轼做翰林学士时所书,时间应为1086―1089年之间(北宋元祐元年至四年),苏轼时年51至54岁。前...
🌙苏轼在翰林学士任上时,写下了一页特别的公文信笺——《归院帖》。📝内容是关于翰林院当夜值宿学士院地点的请示与批复确认。📍书写时间大约在北宋元祐元年至四年之间(1086-1089),那时苏轼已年过五旬,正经历着人生的又一段重要时期。📜🖋️这封帖并非苏轼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而是随性而写,笔致萧散,...
苏轼书《归院帖》(释文附后)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苏轼书《归院帖》(释文附后) 《归院帖》,纵35.1cm,横12.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此虽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证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公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
苏轼《归院帖》,此确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 苏轼《归院帖》 释文: 此确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谬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此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今尝改云:宿学士院为复,且只依旧云宿待漏舍,幸,批示。
宋 苏轼《归院帖》行书 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行书《获见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真好!——苏东坡五帖 难得一见的苏轼墨迹大观[精品珍藏] 苏轼的书信,一千年了还是那么美丨私享 赵孟頫跋苏轼《治平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生活服务 首页 万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职场 理财 娱乐 艺术 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