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也想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向西南进军,占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方正是张献忠的势力范围。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军事冲突。他们的冲突最激烈的一次是在崇祯十八年(1645年),当时李自成在北京被清军击败,退守西安,张献忠趁机率军进攻西安,试图取而代之。李自成闻讯大怒,派遣部将刘宗敏、刘良...
张献忠于武昌地界,耳畔风传李自成于襄阳自封新顺王的捷报,他索性也来个“大西王”的封号,还将武昌更名为天授府,钦定为大西政权的都城。如此一来,大西对大顺,天授府遥呼襄京,张献忠这番举动,分明是在向新顺王李自成宣告:咱俩,可是要平分秋色,各领风骚的。与此同时,张献忠构建了一套独树一帜的行政体系,...
但在《明史·流贼传》中,却只有张献忠和李自成双双有传记。因为,张献忠和李自成是唯二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的成功造反人士。张献忠通过造反所创立的基业比李自成小得多,他最后只是在四川境内建立了一个地方性政权。不过,也不能就此小瞧张献忠的本事。在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之后,当李自成陆续吞并其余农民起义...
由此可见,李自成和张献忠是玩不到一块的,也就是说,两匹马吃不到一个槽里去,一山不容二虎。 那么,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什么不联合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李自成和张献忠互相有兼并之心。 当初,李自成兵败投奔张献忠时,张献忠曾想对李自成下手,杀了李自成,李自成觉察到危险后,逃走了。后来,张献忠兵败,投奔李自成时,...
张献忠也没有趁机北上支援李自成,而是选择了向西南发展,建立了大西政权,割据一方。这两位起义领袖为何没有选择联手灭明,而是分道扬镳呢?一、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经历和政治理念 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起义经历和政治理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李自成,原名李渊,...
张献忠和李自成,如果两个人能联手,一起对付清军,或许将改变历史。遗憾地是,他们没有联手,反而互相威胁,互相攻击。张献忠与李自成最开始,都属于闯王高迎祥的阵营,受高迎祥的领导,不过,张献忠并不是高迎祥的部下,他有自己的部队,只是,农民军十三家头领在“荥阳大会”之后,分工时,张献忠被编在高迎祥一队。张...
可还没等他乐呵够呢,消息传来,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了。张献忠哪肯示弱啊,立马自称 “大西王”,改武昌叫天授府,明摆着要跟李自成分庭抗礼。但冷静下来一琢磨,自个儿这点实力,真要对上李自成,怕是凶多吉少,权衡再三,南下!这一走,不光躲开了李自成的锋芒,还为往后在湖广、湖南打下地盘铺了路。南下...
张献忠。 张献忠不仅仅抢在李自成前面占领了武昌,还紧跟着李自成后面,在武昌建立了政权,自称大西王,设置官员,组建政府。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从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重新造反,到现在张献忠占领了武昌,这四年间,李自成干了什么我们都很了解了,那么张献忠在这四年里,都干了哪些事情呢?
就在张献忠屠城武昌的时候,明朝的将领左良玉正驻兵九江。左良玉这个人,虽然对李自成心存忌惮,但对张献忠却并不害怕。他得知武昌被攻破后,立刻率军西进,准备和张献忠决一死战。而张献忠显然对左良玉有些忌惮,为了避免和他硬碰硬,张献忠干脆放弃了武昌,带着部队一路南下,接连攻下岳州、长沙、衡州等地。在洞庭湖...
李自成与张献忠两位都很有能力,但是,张献忠的职位与势力则远远大于李自成,李自成刚开始还可以容忍,时间长了,自然会成为对立面。在这之后,李自成的发展又好于张献忠,此时张献忠也是会心生妒忌。 后来,高迎祥战败被明朝军队俘虏。依靠于高迎祥的李自成只能另觅出路,这时,他投靠了张献忠。张献忠虽然表面上大方接受,但是暗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