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分素严,而政治仍多隔阂,若不急开议院,则上下之情不通,即门户之见不化,又安望有富强之一日耶?顾有难者曰:议院之开,虽集刍荛之益,然创立之初,条例断难尽善,或挟恩怨而回护,或受贿嘱以营私,甚至以群言为徒乱人意,别开聚讼之门,以众论为难于折衷,遂启纷争之渐,则偏重之势成,而壅蔽之起如故矣。
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民主宪政为目标政治改革。二十世纪前夕,一批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首次紧叩中国封建王朝这座紧闭几千年的城池,要求开启宪政之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打起了“变法维新”的旗帜,提出“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
张树声生前不敢公开提出议院问题,也不敢激烈批评只在技术和经济的层次学西方的自强新政,而直至临死时才敢上这样一个遗折,说明当时在官员和朝廷中,主张设议院还可能是“大逆不道”的问题。 19世纪后半期,有不少文人学者谈论议院问题,这可以说是20世纪初立宪运动的先声。对此学界已有较充分的关注,但对官方人士的...
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指出:“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于是其于朝也,则建民主,开议院,其于野也,则合公司,用公举……。于是而期之以十年,吾知中国之
视角1 戊戌变法史料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又认为“民智未开” ,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 ,“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 ,甚至“酌定宪法”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
二、开议院否? 二、开议院否? 对开议院与否这一问题的回答,实际上能够揭示对于当时中国富强之路的路径选择的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处在相同时代、教育经历颇为相似的何启与严复之间进行对比。首先,在所谓新政的缓急态度上,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郑观应主张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试题详情 《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公众选官。 试题详情 冲击着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重要表现。 考点2 中国近代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详情 4、王夫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其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立宪法”是我国历史上哪项运动的口号()。A.B.戊戌变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D.维新运动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康有为最初请设议院,后来认为开议院过早到提出设制度局,由皇帝负责选拔成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与封建势力直接抗衡,这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减少变法的阻力是这一变化的目的,不是原因,故A错误;争取光绪帝的支持是原因,但不...
梁启超说:“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故强国以议院为本,议院以学校为本。”这说明 A. 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