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植物园南区荷花池旁的康熙御笔诗碑,是清代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遗存。根据多方考证,其历史背景、诗歌内容及立碑过程可梳理如下:一、碑刻出土与保护历程 该碑于20世纪50年代北京植物园建园初期在园区东南部荒岗中被发现,当时因风化严重难以辨识,长期存于园内未作重点保护,原登记是乾隆御碑。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
《康熙御书碑》(图一)原为朱裴墓遗物,现藏于山西省闻喜县博物馆,此碑立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碑长116厘米,宽42厘米,厚14厘米。该碑四周阴线刻云龙嵌珠,碑文分诗、志两部分,左部为康熙御书中唐诗人常建的《三日寻李九庄》诗文,行书7行,每行4字。右部为朱裴所撰钦赐御书志,馆阁体13行,每行字数...
康熙墓碑上的诗句,流传甚广,但真伪难辨。有一种说法是,碑上刻着:“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神子通。”据说这与耶稣基督有关,表达了某种神秘的宗教意味。然而,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史学界的广泛认可。康熙一生笃信儒家文化,对其他宗教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但并未公开皈依。据传,这一诗句可能源自康熙...
第一块石碑:大字楷书“端方”二字,《净名斋记》为小字行书。碑中提到的净名斋,在阊门山。康熙三十三年,帝路经阊门山,赐“端方”绫匾及临董字诗扇给郭世隆,当时郭在此督修水利。第二块石碑:是诗两篇,行书,第一首是康熙于四十二年赐给郭第三子郭朝祯,第二首是康熙于四十四年赐给郭第四子郭朝祚。
近日,在河北省武安市的田野文物排查过程中,文保部门意外发现了一通清代康熙年间的石碑。据该部门介绍,这通石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17年,也就是清康熙五十六年,至今已有306年的历史。这通石碑由青石材质构成,高230厘米、宽80厘米、厚24厘米。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碑额上雕刻着精湛的螭龙图案,栩栩如生,让人...
在眉县清湫太白庙中,有一通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石碑,它历经320多年的烟雨风霜,向人们讲述着康熙年间那段史书无载却碑石传史的故事。 清初,康熙帝玄烨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息民之政,如免赋销租、币赈粮济、抚恤招徕等,使得国家出现“盛世之象”;乾隆承其...
传说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曾亲临云栖,并御题了“云栖”及“松云间”两块匾额。时隔两年,康熙帝再次莅临云栖寺,并赐名寺前的一根巨竹为“皇竹”。为纪念这一盛事,总督梁鼐特地建造了这座“皇竹亭”。同学们登上位于月池之上的观景台,以“皇竹亭”为绝美的背景,纷纷留下珍贵的纪念。皇竹亭...
康熙碑(丫髻山风景区)的地址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北吉山村北吉山大街39号,距离北京市区75公里。丫髻山风景区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和古代文化(道教)为一体的旅游区。康熙碑是丫髻山风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丫髻山海拔361米,因山巅两块巨石状若古代女孩头上的丫髻而得名。景区内满山苍松翠柏,郁郁...
康熙御碑的传说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也称潞河,全长180公里。其地势北高南低,通州北关闸河底海拔30多米,而杨村河底海拔5米,昔日上游洪峰下泄,如高屋建瓴,倾注到杨村。筐儿港村南八孔闸北的东堤必决口无疑,不仅淹没数十个村庄,还造成进出京城的船只断航。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间,把漕运看成是国家的...
由于这通碑表达的是康熙皇帝向孔圣人道歉和致敬,所以民间又称 其为“道歉碑”。世界上名碑无数,有记录埃及法老功绩的方尖碑,铭刻秦始皇一扫 六合的峄山碑,歌颂中华民族伟大抗争历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但以“道歉”为主题的石碑,仅此一座。此刻,我们置身于此,亭护碑身,碑记人事,人作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