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成书院自东汉末年起成立,距今已有1800余岁,曾为青岛市区最古老的书院。2001年,青岛市政府为褒扬郑玄功绩,弘扬先贤精神,决定恢复康成书院,并迁址于崂山南麓的太清宫东侧,正式定名为“崂山康成书院”。书院门上有一幅楹联:“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春秋以来独步;集解群经,敷教...
康成书院,梦一样的存在,郑玄,注定被镌刻在崂山的丰碑之上。 时至今日,当年的康成书院,早已湮灭于历史的风雨。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主持重建的书院,也难寻遗迹。然而,曾几何时,崇文尚学、勤奋求知的书院,使铁骑山东麓这片边远乡土成为令人刮目的人才生长的沃壤,顾宪...
一株高大的泡桐直上云天,树干爬满了藤蔓植物。人间四月开花时,紫色的风铃一样的泡桐花,传播着甜蜜的气息。泡桐树下,断垣残壁,立着一块方方正正的石碑,上书“康成书院遗址”。文化学者金铭供职城阳文旅局,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说,从埋入地下的墙基来看,这里就是明代的康成书院旧址。一座青砖黑...
2.1 ▲ 郑玄创立书院 汉代郑玄在不其山(今称铁骑山)东麓创立的“康成书院”,标志着崂山最早的书院教育之始。郑玄,字康成,系北海高密人,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因黄巾军攻破北海郡,他携门人避难至不其山,并在该地筑庐讲学,广收门徒,因此地被后人誉为“康成书院”。当时,跟随郑玄学习的学生...
书院是古代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古代书院形成史 青岛崂山也有座远近闻名的书院——康成书院,这里留下了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玄讲学论经的足迹。因郑玄在崂山的讲学论经活动类似于后来的书院活动,所以这里被后人称为康成书院。郑玄(127-200)字康成,西汉北海高密(金山东高密市)人。自...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大师。 原本在北海(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的东南部)讲学的郑玄,因徐州的黄巾军攻陷了北海,只好到不其山避难。 新世纪后建成的"崂山康成书院" 不其山在今天的青岛市境内,即崂山。有人指出位于青岛市惜福镇的铁...
郑玄:康成书院留给青岛的书卷气 ▲现新建的坐落于城阳国学公园旁的康成书院。 《三国演义》里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最终以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叹分出了胜负,最后周瑜向孙权推荐代替自己的就是鲁肃,之所以推荐鲁肃,缘由在于“鲁肃曾在不其山随郑康成习学”。
三道青山环绕着书院村,北有一条马路与东葛村相连。书院村村头有一条小河流过,是书院村与东葛村分界线。 2024年10月18日清晨,我和青岛科技大学孙克诚老师驱车前往城阳惜福镇书院社区,寻访康成书院遗址。一场连绵的秋雨覆盖了整个夜晚,清晨,雨仍然下,这样带有凉意的秋雨,竟然有了夏天大雨的气势。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8年),不其山下,郑玄与门人弟子边耕边读,创办书院,传经布道。于是在当时甚为偏僻的乡野之地,有了一座经学书院。可惜的是,因当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康成书院存在时间不长,就因粮食问题而不得不终止了,师生挥泪而别。郑玄高弟崔琰《述初赋》文本虽残缺,但其中的“有郑氏之高训,...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县令高允中在原郑玄讲学处扩建书院,匾额书“康成书院”(其初建时规模因缺乏文献记载难以考证),并聘请学者于此授徒讲学。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静,一时之间书院十分红火。扩建后的康成书院坐北朝南,东西略呈长方形,占地亩余,围有院墙。有正房三间,门南向,木门平开,雕以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