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收起 一、先验演绎的原理 二、第一版演绎 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中核心的三帙合称“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系统且关连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康德终身未婚,于 1804年2月12日逝世。 康德...
依照康德自己的术语(《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 xvi),我把它们叫做“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康德使用的是“演绎”这个术语的法律内涵,就如在对土地所有权的演绎中的内涵一样,指我们对某物拥有权利的一种证明;康德在此指有使用某些概念或“范畴”的权利。)康德在1770年的就职论文中对主观演绎进行了部分地勾勒(...
康德哲学最难理解的部分就是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即使康德自己也称之为形而上学中最艰难的事业。我也认为过了这一段,后面的康德哲学会好理解些。 先解释一下先验演绎。 先验演绎的意思就是说,首先为经验的材料追溯它们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这个过程康德称为主观演绎。然后再用这些先天条件来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经验对象...
📚 康德,这位1724年至1804年间的德国哲学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性论,其中先验演绎是一个核心部分。它解答了先天先验范畴如何应用于后天经验材料,使得经验成为可能的问题。康德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中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演绎,被称为“A版演绎”和“B版演绎”。🔍 A版演绎 A版演绎从人的知性的综合能力...
康德先验演绎所暗含的本质直观任务只是以第一版演绎为基础才能得以较为清晰的显现出来。从第一版演绎的角度,图型论,它不是外在于先验演绎的,而是恰恰构成了演绎的高潮:范畴的客观现实性,它同时意味着本质和个别的关联,是通过想像力和时间意识最后完成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意义上同一性。作为先验想像力产物的图型同时具...
范畴先验演绎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其构成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先验演绎的构成及其演变的情况。在1781年出版的《批判》的“序言”中康德明确指出,范畴的先验演绎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考察纯粹知性的对象,意在说明范畴的客观效力,而使人理解之。这方面称为客观的演绎,是先验演绎的主要目...
不过这个两难是可以克服的,因为人们发现在“先验演绎”中,康德在构筑认识的基础时使循环论证合理化了。一时间,“先验演绎”成了语言哲学解决基础问题的范例而倍受重视。 触发关于基础问题争论的直接动因是斯特劳逊对“先验演绎”的解释及其先验主义立场。他认为先验哲学其实是一种新型的内在形而上学,与语言分析的目标...
康德为了保证范畴的对象性运用,他首先在先验演绎里给出了一个对象一般(=先验客体x),先天地建立起主客间的联系。但康德否认(就像他在否认费希特对他的理解时)可以从先验演绎演绎出客观性。至少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精神是符合康德的,并且也对得起自己在信仰与知识里对费希特的批评,在他自己看来,费希特就是搞从先验...
康德先验演绎路径新探 彭小伟1,2 1.嘉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在康德看来,先验演绎的目的就是要“使知性对感性的这种关系、以及借助于感性而对一切经验对象的关系,因而使知性的纯粹概念的客观有效性,先天地得到理解,并由此确定这些纯粹概念的起源和真...
25.概念分析:先验演绎(8)是【华中科技大学】康德专题研究(全60讲)邓晓芒的第25集视频,该合集共计71集,视频收藏或关注UP主,及时了解更多相关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