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通释: (侯王的“君德”的表现与人们日常所认为的)相反,这是“道”所引动的(这才是符合“道”的要求的);“弱”(侯王相对于民众,应当把自己放在“弱”的位置,不将自己凌驾于民众之上)是“道”的作用(在“德”)的体现。 发布于 2019-06-18 11:10 ...
首先,在先秦黄老道家的理论体系中,其核心思想脉络是“明天道以喻人事”,我们正是通过对天之道的体察而获得了对圣人之道的领悟;其次,在《老子》中,亦明确的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圣人之道取法于“道”的要求;同时,在《老子》中,多次出现天之道与圣人之道的对举,在文本上为这种可能...
帛书《老子》通释之“其安也,易持也。”章而后一部分尽管采用的论说方式与前面基本一致所举的论据从内容和形式上也都让人感觉与前面的相呼应但其论述的中心却转移到了侯王自身也就是侯王在自身要求上所应当把持的原则即所谓的内圣部分 帛书《老子》通释之“其安也,易持也。”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其安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尊儒尊孔者都以《史记》中“或曰”的老莱子和太史儋作为老子晚出的证明来帮助孔子成为史上私人著述的第一人。尽管在《史记》、《汉书艺文志》、《战国策》、《庄子》和《韩非子》中都有老子与老莱子等不是同一个人的表述和佐证,但直到帛书及竹简出土后,此论调方逐渐淡去。而具有宗教色彩...
帛书《老子》通释之“道者,万物之注也。”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对于此段,大多数...
《老子》帛书中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揭示了君德的核心,即君主的行为应完全遵循道的原则。这并非简单的人和物的内在规定性,而是指君王的德行需顺应大道。孔德,象征着最高尚的君德,其内容源自并遵循道的指引。“道之物,唯望唯沕”一句,世传本有不同理解。老子并未明确区分“道”是否唯心...
这里的“道”,并非老子哲学中的终极存在,而是更偏向于生活的智慧法则,与《老子》其他章节的探讨有所不同。尽管在理论层面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但多数注解者通过理解“人之道”的偏离,巧妙地避免了对老子思想的误解。遵循天之道的智者,他们秉持“损有余补不足”的原则,无私奉献,以有余之力去...
此部分内容,帛书与世传本的区别在于帛书为“坐而进此”、“贵此者”,而世传本“此”后都有个“道”,这一区别使得依世传本者,甚至很多依帛书者,都将“此”理解为《老子》中的“道”。其实,从文章的论说中,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的行文思路的话,将很容易分辨此处的“此”是指前文中提到的以“道”为宝与保的观...
章节通释: 当事务处于安定的状态时,我们容易把持。当事务尚未开始时,我们容易谋划。事务若是松脆,我们容易将其折断。事务若是细小,我们容易将其消散。处理要在事务还没有形成之前进行,整治要在事物还没有混乱之前进行。 合抱的大树,由纤细的萌芽长成;九层的高台,靠一担担泥土筑起;百仞的高度,是从脚下开始。(不...
帛书为:“邦利器不可以视人。”通行本改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很多注家径直将“视”通为“示”,训作“显示”,用在此处显然是个黑社会老大的鲜明写照。 视:有管理、处理、看管意。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病,不视事。”,此处显然老子是取其贬义,所以我意译为“对付”。